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内容第15-18页
第2章 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律研究第18-32页
   ·科技服务业的界定第18-19页
   ·科技服务业的分类第19-20页
     ·按创办主体性质划分第19页
     ·按服务功能划分第19-20页
     ·按经营性质划分第20页
   ·科技服务业的特征第20-22页
     ·服务主体的广泛性第21页
     ·服务的系统性第21页
     ·服务的专业性第21页
     ·知识智力密集性第21-22页
     ·效益的高外部性第22页
   ·科技服务业的功能第22-23页
     ·整合科技资源第22页
     ·推动技术转移第22页
     ·加速技术信息传递第22-23页
     ·连接技术供需双方的桥梁第23页
   ·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23-25页
     ·经济发展水平第23-24页
     ·综合科技实力第24页
     ·基础设施第24页
     ·制度文化环境第24-25页
     ·区域科技服务网络第25页
   ·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第25-30页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第25-29页
     ·集聚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第29页
     ·集聚有利于促进科技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和需求第29页
     ·集聚有利于科技服务机构的快速成长和发展第29页
     ·集聚有利于增强区域内自主创新能力第29-30页
   ·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力第30-32页
     ·外部规模经济第30页
     ·交易成本的降低第30-31页
     ·人才市场的有效供给第31页
     ·区域品牌优势第31-32页
第3章 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第32-48页
   ·美国硅谷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第32-36页
     ·硅谷的发展概况第32-33页
     ·硅谷模式成功的经验第33-35页
     ·硅谷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第35-36页
   ·印度班加罗尔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第36-40页
     ·班加罗尔的发展概况第36-37页
     ·班加罗尔成功模式的启示第37-39页
     ·班加罗尔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第39-40页
   ·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第40-43页
     ·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概况第40-41页
     ·科技服务业在中关村的发展第41-43页
   ·发展经验与启示第43-48页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来源第43-44页
     ·科技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的互动作用第44-45页
     ·良好的创新环境第45页
     ·政府在科技服务业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第45-48页
第4章 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第48-57页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8-50页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第48页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第48-49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49-50页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选择第50-57页
     ·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比较第50-53页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第53-57页
第5章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第57-71页
   ·实证研究样本及数据的处理第57-61页
     ·数据的收集第57页
     ·样本的筛选第57页
     ·数据的处理第57-61页
   ·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概况第61-64页
     ·基本情况第61-63页
     ·存在的问题第63-64页
   ·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第64-71页
     ·对主成分分析的简要说明第64页
     ·对江苏省13个地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第64-71页
第6章 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71-77页
   ·加强政策扶持第71-73页
     ·资金扶持第71页
     ·场地扶持第71-72页
     ·税收扶持第72页
     ·人才的扶持第72-73页
   ·提高科技服务业供应能力第73-74页
     ·加快创新主体建设第73页
     ·深化产学研合作第73-74页
     ·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第74页
   ·提高科技服务业需求水平第74-75页
   ·加快网络与数据库建设第75页
   ·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第75-77页
     ·重视规划引导第75页
     ·以载体引进为重要手段第75页
     ·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第75-76页
     ·规范集聚的发展模式第76-7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研究的结论第77页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77-79页
     ·本文的局限性第77-78页
     ·建议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附录第82-85页
致谢第85-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保税区物流业竞争力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供应链企业间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及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