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9页 |
| ·规划型和组织型行车组织体制概况 | 第14-15页 |
| ·我国的铁路货物运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 ·国内外编组站作业优化及货物列车发车模式研究概况 | 第19-26页 |
| ·国外有关铁路编组站作业优化的研究 | 第19-22页 |
| ·对两种发车模式的研究 | 第22-25页 |
|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案 | 第26-30页 |
|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7-30页 |
| 第2章 编组站始发货物列车发车模式分析与车流到达规律研究 | 第30-51页 |
| ·发车模式与集结方式 | 第30-36页 |
| ·编组站的功能与编组列车的三个原则 | 第30-32页 |
| ·发车模式与集结方式 | 第32-34页 |
| ·半定编发车模式 | 第34-36页 |
| ·发车模式优化问题中车流到达规律的统计分析 | 第36-49页 |
| ·车流到达分布的拟合 | 第36-40页 |
| ·按去向别车流到达分布规律的分时段统计特性 | 第40-43页 |
| ·车流分布的贝叶斯估计 | 第43-49页 |
| 本章结论 | 第49-51页 |
| 第3章 发车模式对编组站运输组织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51-67页 |
| ·研究发车模式对编组站运输组织综合影响的必要性 | 第51-53页 |
| ·发车模式对发车均衡性及秩序性的影响 | 第53-61页 |
| ·分析发车模式对发车均衡性及秩序性影响的仿真设计 | 第53-54页 |
| ·研究发车模式对发车均衡性及秩序性影响的仿真过程及分析 | 第54-61页 |
| ·列车编成辆数的波动影响分析 | 第61-65页 |
| ·列车编成辆数的波动对驼峰作业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 ·列车编成辆数的波动对编组站编发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 ·列车编成辆数的波动对编组站到达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 本章结论 | 第65-67页 |
| 第4章 半定编发车模式中的最小编成辆数研究 | 第67-89页 |
| ·发车模式优化问题及描述 | 第67-71页 |
| ·发车模式优化问题的产生 | 第67-69页 |
| ·发车模式优化问题的系统描述 | 第69-71页 |
| ·半定编发车模式与定编发车模式的运输成本比较 | 第71-75页 |
| ·编组站货物列车半定编发车模式中最小编成辆数的理论分析 | 第75-81页 |
| ·半定编发车模式中最优最小编成辆数的计算 | 第75-78页 |
| ·最小编成辆数的性质 | 第78-81页 |
| ·编组站货物列车发车模式的仿真计算 | 第81-88页 |
| ·仿真方法 | 第81-82页 |
| ·最小编成辆数的效率和能力约束 | 第82-83页 |
| ·确定编组站货物列车半定编发车模式最小编成辆数的仿真方法 | 第83-86页 |
| ·最小编成辆数的性质 | 第86-88页 |
| 本章结论 | 第88-89页 |
| 第5章 编组站始发欠轴货物列车的补轴 | 第89-105页 |
| ·编组站始发欠轴货物列车在途中补轴的有利性研究 | 第89-98页 |
| ·编组站货物列车欠轴发车的概率分析 | 第89-90页 |
| ·欠轴列车中途站补轴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90-92页 |
| ·中途站补轴的必要条件 | 第92-94页 |
| ·中途站补轴的充分条件 | 第94-98页 |
| ·补轴中途站的选择 | 第98页 |
| ·编组站加挂与编组去向不符车组的有利性分析 | 第98-103页 |
| ·编组站加挂与编组去向不符车组的两种情况 | 第98-100页 |
| ·编组站加挂与编组去向不符车组的有利条件分析 | 第100-103页 |
| 本章结论 | 第103-105页 |
| 第6章 编组站发车模式的确定及应用实例分析 | 第105-121页 |
| ·贵阳南编组站概况 | 第105-106页 |
| ·南宫山及六盘水南去向发车模式分析 | 第106-116页 |
| ·南宫山及六盘水南去向车次及发车时刻特点分析 | 第106-107页 |
| ·南宫山及六盘水南去向车流到达规律特点分析 | 第107-116页 |
| ·两个去向发车模式分析 | 第116-120页 |
| 本章结论 | 第120-121页 |
| 结论 | 第121-124页 |
| 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 第121-122页 |
| 2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体现 | 第122-123页 |
| 3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3-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40页 |
| 附录 | 第140-15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3-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