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视角下的S区政府形象塑造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现状与评价 | 第14-2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研究框架 | 第25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5-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研究创新 | 第25-29页 |
第2章 政府形象理论阐述 | 第29-36页 |
·政府形象内涵及特征 | 第29-32页 |
·政府形象的内涵 | 第29-30页 |
·政府形象的特征 | 第30-32页 |
·政府形象的分类 | 第32-33页 |
·有形形象与无形形象 | 第32页 |
·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 | 第32-33页 |
·真实形象与虚假形象 | 第33页 |
·政府形象的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政府变量 | 第33-34页 |
·公众变量 | 第34页 |
·传播变量 | 第34-36页 |
第3章 S区政府形象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6-44页 |
·政府形象评价维度的划分 | 第37-39页 |
·维度划分的依据 | 第37-39页 |
·评价维度的提出 | 第39页 |
·政府形象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9-41页 |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9-40页 |
·指标选取的出发点 | 第40-41页 |
·S区政府形象评价体系的提出 | 第41-44页 |
第4章 S区政府形象的调查分析 | 第44-60页 |
·问卷的设计及调查 | 第44-45页 |
·问卷的设计思路 | 第44页 |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44-45页 |
·S区的问卷调查 | 第45页 |
·样本代表性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 第45-50页 |
·样本代表性分析 | 第45-48页 |
·信度检验 | 第48-49页 |
·效度检验 | 第49-50页 |
·调查数据分析 | 第50-58页 |
·S区公众评价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 第50-52页 |
·S区不同公众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52-53页 |
·S区不同性别公众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53页 |
·S区不同年龄公众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53-54页 |
·S区不同职业公众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54-56页 |
·S区不同学历公众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56-57页 |
·S区不同收入公众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57-58页 |
·调查分析结论 | 第58-60页 |
第5章 提升S区政府形象的策略 | 第60-73页 |
·实现政策制定民主 | 第60-62页 |
·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 第61页 |
·调动公众积极参与 | 第61-62页 |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 第62-64页 |
·集中力量改善民生 | 第62-63页 |
·做好危机预防工作 | 第63-64页 |
·完善职能部门设置 | 第64-66页 |
·合理精简职能机构 | 第64页 |
·设立形象职能部门 | 第64-66页 |
·健全组织制度建设 | 第66-68页 |
·政务公开制 | 第66-67页 |
·官员问责制 | 第67页 |
·绩效考核制 | 第67-68页 |
·创新信息传播机制 | 第68-70页 |
·协调与传媒的关系 | 第68-69页 |
·丰富大众传播内容 | 第69页 |
·发挥网络传播功效 | 第69-70页 |
·提高公职人员素质 | 第70-73页 |
·严格公职人员考核 | 第70-71页 |
·加强公职人员培训 | 第71-72页 |
·提高公职人员意识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 | 第81-86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81-83页 |
附录2 访谈记录 | 第83-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