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犯罪心理痕迹概述 | 第10-16页 |
| 第一节 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犯罪心理痕迹的特征 | 第11-12页 |
| 一、犯罪心理痕迹的普遍性、客观性 | 第11页 |
| 二、犯罪心理痕迹的特殊性 | 第11页 |
| 三、犯罪心理痕迹的相对稳定性、可认知性 | 第11-12页 |
| 第三节 犯罪心理痕迹存在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 一、哲学原理 | 第12页 |
| 二、犯罪心理学原理 | 第12-13页 |
| 三、生理学原理 | 第13页 |
| 第四节 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价值 | 第13-16页 |
| 一、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判断案件的性质,扩大犯罪信息来源 | 第13页 |
| 二、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勾画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为侦查活动服务 | 第13-14页 |
| 三、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建立心理信息数据库 | 第14页 |
| 四、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犯罪现场是原现场还是掩盖伪装后的现场 | 第14-15页 |
| 五、利用犯罪心理痕迹进行社会治安防范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概述 | 第16-22页 |
| 第一节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概念 | 第16页 |
| 第二节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依据 | 第16-17页 |
| 一、依赖基础——物质痕迹的客观存在 | 第16页 |
| 二、哲学指导——因果关系的应用 | 第16-17页 |
| 三、依靠手段——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17页 |
| 第三节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方法 | 第17-20页 |
| 一、逻辑整合分析法 | 第17-18页 |
| 二、验证猜测分析法 | 第18-19页 |
| 三、协助配合分析法 | 第19页 |
| 四、心理测试分析法 | 第19-20页 |
| 第四节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步骤 | 第20-21页 |
| 一、第一层面 | 第20页 |
| 二、第二层面 | 第20页 |
| 三、第三层面 | 第20-21页 |
| 第五节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犯罪现场勘查中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 | 第22-40页 |
| 第一节 分析犯罪时空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并锁定嫌疑人 | 第22-26页 |
| 一、分析犯罪时间 | 第22-24页 |
| 二、分析犯罪空间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分析犯罪手段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并锁定嫌疑人 | 第26-28页 |
| 一、依据犯罪手段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 | 第26页 |
| 二、依据犯罪手段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 | 第26-27页 |
| 三、依据犯罪手段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特征 | 第27-28页 |
| 第三节 分析犯罪现场异常痕迹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并锁定嫌疑人. | 第28-30页 |
| 一、犯罪现场的异常状态 | 第29页 |
| 二、犯罪工具异常 | 第29页 |
| 三、被害状态异常 | 第29-30页 |
| 第四节 分析犯罪对象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并锁定嫌疑人 | 第30-32页 |
| 一、分析特定被害人 | 第30-31页 |
| 二、分析非特定被害人 | 第31页 |
| 三、分析犯罪现场一般物 | 第31页 |
| 四、分析犯罪现场受损物 | 第31-32页 |
| 第五节 分析犯罪工具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并锁定嫌疑人 | 第32-34页 |
| 一、利用犯罪工具分析犯罪动机 | 第32页 |
| 二、利用犯罪工具分析犯罪能力 | 第32-33页 |
| 三、利用犯罪工具分析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程度、智力水平 | 第33页 |
| 四、利用犯罪工具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生活环境 | 第33-34页 |
| 第六节 分析犯罪现场状态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并锁定嫌疑人 | 第34-35页 |
| 一、利用犯罪现场的损害程度分析犯罪动机 | 第34页 |
| 二、利用犯罪现场的伪装、破坏程度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 | 第34-35页 |
| 三、利用“随意性现场状态”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 第35页 |
| 第七节 分析犯罪现场遗留物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并锁定嫌疑人 | 第35-36页 |
| 一、犯罪现场遗留直接指向犯罪嫌疑人 | 第35页 |
| 二、根据犯罪现场遗留物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职业特征 | 第35-36页 |
| 三、根据犯罪现场遗留物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经验、犯罪能力 | 第36页 |
| 四、根据犯罪现场遗留物勾画犯罪嫌疑人的气质、性格特征 | 第36页 |
| 第八节 分析被害人,相关调查人员的陈述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并锁定嫌疑人 | 第36-37页 |
| 第九节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7-39页 |
| 一、充分利用犯罪现场 | 第37-38页 |
| 二、严格遵循客观逻辑顺序 | 第38页 |
| 三、综合分析各种痕迹证据 | 第38页 |
| 四、甄别犯罪现场的伪装性 | 第38-39页 |
| 第十节 我国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技术的开展状况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运用的难点及其探讨 | 第40-43页 |
| 第一节 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还原犯罪行为过程中的难点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中的取舍问题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词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