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毒力因子 | 第12-13页 |
·Bt 细胞外毒力因子的调控 | 第13-15页 |
·Bt 细胞内毒力因子 | 第15-17页 |
·Bt 杀虫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 | 第17-22页 |
·Bt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的分类 | 第17-19页 |
·cry 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19-22页 |
·Bt 芽胞与晶体形成的关系 | 第22-25页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第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苏云金芽胞杆菌晶体形成过程的荧光分析 | 第26-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6-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8页 |
·Cry1Ac-GFP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9页 |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40页 |
·晶体形成可视化系统的建立 | 第40-44页 |
·载体拷贝数对晶体蛋白形成的影响 | 第44-46页 |
·内源大质粒对晶体蛋白形成的影响 | 第46-47页 |
·晶体蛋白表达的极性定位 | 第47页 |
·Cry1Ac-GFP 融合蛋白杀虫活性鉴定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Bt 菌株的选择与gfp 基因的选择 | 第48-49页 |
·Bt 中Cry1Ac-GFP 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cry1Ac 基因生长过渡期的表达研究 | 第51-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研究方法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菌株在LB 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51-52页 |
·cry1Ac 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 | 第52页 |
·融合蛋白生长过渡期荧光分析 | 第52-54页 |
·融合蛋白Western blot 分析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Δspo0A 和ΔsigE 突变体中Cry 蛋白表达的荧光分析 | 第57-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敲除载体pMADΩspo0A::kan 的构建 | 第59-61页 |
·HD-73(Δspo0A)突变株的的获得 | 第61-62页 |
·恢复株的获得 | 第62-63页 |
·菌株生长情况分析 | 第63-64页 |
·融合蛋白在Δspo0A 突变体中表达情况 | 第64-65页 |
·融合蛋白在可ΔsigE 突变体中表达情况 | 第65-66页 |
·cry1Ac 基因启动子在突变体中的活性分析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PlcR 对Cry1Ac 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9-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0页 |
·敲除载体pMADΩplcR 的构建 | 第71-72页 |
·ΔplcR 突变株的获得 | 第72-73页 |
·ΔplcR 恢复株的构建 | 第73页 |
·菌株生理生化功能分析 | 第73-74页 |
·菌株中Cry1Ac 蛋白表达分析 | 第74-75页 |
·菌株中Cry1Ac 蛋白杀虫活性分析 | 第75-76页 |
·PlcR 调节基因的分析 | 第76页 |
·PlcR 调节基因转录分析 | 第76-80页 |
·讨论 | 第80-81页 |
·PlcR 调节因子 | 第80-81页 |
·PlcR 对Cry 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81页 |
·PlcR 对胞壁蛋白的影响 | 第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cry1Ac 启动子转录活性研究 | 第82-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研究方法 | 第82-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5页 |
·cry1Ac 启动子转录调节因子分析 | 第83-84页 |
·cry1Ac 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载体的构建 | 第84-85页 |
·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 | 第85页 |
·讨论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