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3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三、研究状况 | 第11-32页 |
四、研究资料 | 第32-37页 |
第一章 新疆统一前清朝对回疆地区的经营政策 | 第37-54页 |
第一节 与回疆地区与互动关系的建立 | 第38-42页 |
第二节 控制哈密地区 | 第42-48页 |
第三节 争夺吐鲁番地区 | 第48-54页 |
第二章 新疆统一后清朝回疆民族政策的确立及其演变 | 第54-107页 |
第一节 清朝以大小和卓为回部长、和平统一南疆的政策及其失败 | 第54-68页 |
第二节 清朝"因俗而治"回疆民族政策的确立 | 第68-85页 |
第三节 乌什事变及清朝回疆治理政策的调整 | 第85-93页 |
第四节 "素赉璊案"及清朝加强对吐鲁番地区的控制 | 第93-95页 |
第五节 清朝处理萨木萨克问题的政策及其得失 | 第95-107页 |
第三章 嘉、道、同、光时期清朝回疆政策的调整 | 第107-132页 |
第一节 《回疆则例》的编纂实行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回疆事件与和卓后裔入侵 | 第109-117页 |
第三节 清朝回疆善后及治理政策的调整 | 第117-129页 |
第四节 嘉庆以后清朝回疆政策的检讨 | 第129-132页 |
第四章 新疆建省及清朝对回疆的新治理政策 | 第132-152页 |
第一节 新疆建省的背景及经过 | 第132-135页 |
第二节 新、伊分治局面的形成 | 第135-141页 |
第三节 伯克制度的废除 | 第141-145页 |
第四节 哈密、吐鲁番的改土归流 | 第145-146页 |
第五节 回疆地区的郡县建置 | 第146-148页 |
第六节 新疆建省的评价 | 第148-152页 |
第五章 清代回疆地区的边防政策 | 第152-162页 |
第一节 回疆地区的换防兵制及其演变 | 第152-154页 |
第二节 回疆地区的军台、卡伦制 | 第154-158页 |
第三节 回疆地区的城池建设 | 第158-162页 |
第六章 清代回疆地区的经济政策 | 第162-174页 |
第一节 回疆地区的田、赋政策 | 第162-168页 |
第二节 回疆地区的商贸政策 | 第168-174页 |
第七章 清代回疆地区的教育政策 | 第174-185页 |
第一节 清代封建科举教育在回疆地区的发展概况 | 第174-178页 |
第二节 清末新政以后回疆地区的教育发展概况 | 第178-182页 |
第三节 清代回疆地区的伊斯兰经堂教育概况 | 第182-185页 |
第八章 清代回疆地区的伊斯兰教政策 | 第185-209页 |
第一节 禁止非法宗教活动 | 第185-188页 |
第二节 政教分离、限制利用宗教 | 第188-193页 |
第三节 尊重伊斯兰文化习俗 | 第193-194页 |
第四节 利用与防范回疆望族 | 第194-199页 |
第五节 区别对待白山派与黑山派 | 第199-209页 |
附图表 | 第209-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2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21-222页 |
致谢 | 第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