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Contents Summary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选题原因 | 第12-13页 |
二、研究资料及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7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六、研究中的难点和特色及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上编 唃厮啰评传 | 第20-96页 |
第一章 唃厮啰生活的时代 | 第20-33页 |
第一节 吐蕃政权崩溃,甘青藏区失却向心力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吐蕃政权崩溃之后河湟地区的政治格局 | 第22-28页 |
一、甘州回鹘 | 第23页 |
二、凉州六谷蕃部 | 第23-26页 |
三、宗哥族 | 第26页 |
四、宗哥李立遵与邈川温逋奇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宋朝、西夏与西北吐蕃地区的关系 | 第28-33页 |
一、北宋对西北吐蕃地区的政策 | 第28-30页 |
二、西夏与西北吐蕃的关系 | 第30-33页 |
第二章 艰辛的少年时代——傀儡时期的唃厮啰 | 第33-44页 |
第一节 唃厮啰其人 | 第33-38页 |
一、唃厮啰人名释疑 | 第33-34页 |
二、唃厮啰身世考 | 第34-36页 |
三、唃厮啰出生地考 | 第36-38页 |
四、唃厮啰之兄扎实庸咙考 | 第38页 |
第二节 唃厮啰政权的"一合"与"一分" | 第38-41页 |
一、唃厮啰政权的"一合" | 第39-40页 |
二、唃厮啰政权的"一分"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唃厮啰政权的"二合"与"二分" | 第41-44页 |
一、唃厮啰政权的"二合" | 第41-43页 |
二、唃厮啰政权的"二分" | 第43-44页 |
第三章 锋芒毕露的青年时代——创业时期的唃厮啰 | 第44-54页 |
第一节 迁居青唐,站稳脚跟 | 第44-47页 |
一、青唐城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44-45页 |
二、青唐城的人文环境 | 第45-46页 |
三、站稳脚跟,以图发展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寸土必争,一战成名 | 第47-49页 |
一、青唐城保卫战 | 第47-49页 |
二、青唐城保卫战之后的唃厮啰政权 | 第49页 |
第三节 内附于宋,发展经济 | 第49-54页 |
一、唃厮啰政权对宋朝的经济与生活依附 | 第50页 |
二、唃厮啰政权与北宋形成军事联盟 | 第50-51页 |
三、唃厮啰统治之下的经济 | 第51-54页 |
第四章 辉煌的岁月——鼎盛时期的唃厮啰 | 第54-72页 |
第一节 唃厮啰政权的官制初探 | 第54-58页 |
一、国主 | 第54-55页 |
二、国相和国主亲属 | 第55页 |
三、大酋 | 第55页 |
四.僧官 | 第55-56页 |
五、"立文法"与"祭天"盟誓 | 第56-57页 |
六、法律制度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唃厮啰政权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 第58-61页 |
一、与北宋的关系 | 第58-59页 |
二、与西夏的关系 | 第59-61页 |
三、与辽的关系 | 第61页 |
第三节 唃厮啰政权统治的疆域及所属主要部落 | 第61-64页 |
一、唃厮啰政权的统治疆域 | 第62-63页 |
二、唃厮啰政权所属的主要部落 | 第63-64页 |
第四节 唃厮啰政权辖区民族与人口的数据与统计 | 第64-67页 |
一、唃厮啰政权所辖区的民族 | 第65-66页 |
二、唃厮啰政权人口的数据与统计 | 第66-67页 |
第五节 唃厮啰政权的城堡初探——以青唐城和雍仲卡尔城为例 | 第67-72页 |
一、唃厮啰政权所建城堡综述 | 第67-69页 |
二、唃厮啰政权所建城堡的军事特征 | 第69-70页 |
三、唃厮啰政权所建城堡的宗教特征 | 第70页 |
四、唃厮啰政权所建城堡的驿站特征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戎马一生,唃厮啰病逝 | 第72-87页 |
第一节 唃厮啰的婚姻与子嗣 | 第72-74页 |
一、唃厮啰婚姻考 | 第72-73页 |
二、唃厮啰子嗣考 | 第73-74页 |
第二节 唃厮啰之孙考 | 第74-78页 |
一、瞎毡六子考 | 第75-76页 |
二、磨毡角子嗣考 | 第76-77页 |
三、关于溪巴温的存疑 | 第77-78页 |
第三节 唃厮啰政权的"三合三分"与"四合" | 第78-82页 |
一、唃厮啰政权的"三合" | 第78-79页 |
二、唃厮啰政权的"三分" | 第79-80页 |
三、唃厮啰政权"三分"后的严峻形势 | 第80-81页 |
四、瞎毡与磨毡角的活动及唃厮啰政权的"四合" | 第81-82页 |
五、唃厮啰去世,董毡承袭 | 第82页 |
第四节 唃厮啰的历史功绩 | 第82-87页 |
一、唃厮啰改变了西北地区的政治格局 | 第83-84页 |
二、唃厮啰维护了中西交通线的畅通 | 第84页 |
三、唃厮啰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 | 第84-85页 |
四、唃厮啰促进了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 | 第85-87页 |
第六章 唃厮啰思想研究 | 第87-96页 |
第一节 唃厮啰的宗教文化思想 | 第87-90页 |
一、唃厮啰大量吸收僧人参与政权的组织活动 | 第88-89页 |
二、大修佛教场所,提高僧人的社会地位 | 第89页 |
三、大力推广佛教文化 | 第89-90页 |
第二节 唃厮啰的经济思想 | 第90-93页 |
一、茶马互市 | 第90-91页 |
二、贡赐贸易 | 第91-92页 |
三、贸易枢纽 | 第92-93页 |
第三节 唃厮啰的军事思想 | 第93-96页 |
一、唃厮啰的军队建设思想 | 第93-94页 |
二、"联宋抗夏"的军事战略思想 | 第94页 |
三、唃厮啰的军事指挥思想 | 第94-96页 |
下编 唃厮啰历代后裔 | 第96-215页 |
第七章 董毡执政——唃厮啰政权的延续时期 | 第96-116页 |
第一节 董毡执政与执政初期的唃厮啰家族 | 第96-100页 |
一、董毡继位 | 第96-97页 |
二、董毡执政初期的形势 | 第97-98页 |
三、董毡执政时期木征弟兄早期的活动及居地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熙河之役 | 第100-104页 |
一、"熙河之役"的理论基础 | 第100-102页 |
二、"熙河之役"的经过及木征弟兄的抗宋斗争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董毡抗宋与木征弟兄降宋 | 第104-107页 |
一、董毡与西夏的和亲 | 第104-105页 |
二、踏白城之役 | 第105-106页 |
三、木征弟兄降宋 | 第106-107页 |
四、董毡的继续抗宋斗争 | 第107页 |
第四节 熙河之役后的唃厮啰政权 | 第107-111页 |
一、熙河之役对北宋和唃厮啰政权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二、唃厮啰政权与北宋关系的恢复与发展 | 第109-110页 |
三、木征弟兄降宋之后的命运 | 第110-111页 |
第五节 董毡晚年唃厮啰政权的内外形势 | 第111-116页 |
一、董毡妻室考 | 第111-113页 |
二、董毡晚年政权的内部形势 | 第113页 |
三、董毡晚年政权的对外关系 | 第113-116页 |
第八章 阿里骨、瞎征执政——唃厮啰政权的衰落时期 | 第116-136页 |
第一节 董毡去世,阿里骨继任 | 第116-119页 |
一、阿里骨掌权的谜团 | 第116-118页 |
二、阿里骨夺权继立 | 第118页 |
三、宋朝政府对阿里骨夺权的态度 | 第118-119页 |
第二节 阿里骨执政时期的唃厮啰家族 | 第119-122页 |
一、木征弟兄及唃厮啰之兄后裔的复国行动 | 第119-121页 |
二、木征与巴毡角之子及其活动稽考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 《宋史·赵思忠传》笺证——兼木征生平概述 | 第122-129页 |
第四节 木征后裔稽考 | 第129-132页 |
第五节 阿里骨去世,瞎征执政 | 第132-136页 |
一、阿里骨的统治 | 第132-133页 |
二、阿里骨去世,瞎征执政 | 第133-136页 |
第九章 陇拶、小陇拶继立——唃厮啰政权的崩溃时期 | 第136-145页 |
第一节 陇拶继立,唃厮啰家族"复国" | 第136-139页 |
一、陇拶身世考 | 第136-137页 |
二、陇拶继立后的唃厮啰政权 | 第137-138页 |
三、投降后的陇拶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河湟吐蕃的抗宋斗争与小陇拶继立 | 第139-142页 |
第三节 唃厮啰政权彻底解体 | 第142-145页 |
一、王厚进军湟州,唃厮啰政权解体 | 第142-144页 |
二、唃厮啰政权解体的原因 | 第144-145页 |
第十章 金、南宋及元朝时期的唃厮啰家族 | 第145-163页 |
第一节 唃厮啰政权崩溃后河湟地区的政治局势 | 第145-148页 |
一、北宋对河湟地区的统治 | 第145-147页 |
二、西夏和金肢解河湟地区 | 第147-148页 |
第二节 唃厮啰政权崩溃后的唃厮啰家族 | 第148-151页 |
一、赵怀恩 | 第148-149页 |
二、赵怀德 | 第149-150页 |
三、赵继忠 | 第150页 |
四、赵世昌 | 第150-151页 |
第三节 结什角的短暂统治 | 第151-154页 |
一、金统治之下的河南蕃部 | 第151-152页 |
二、结什角的短暂统治 | 第152-154页 |
第四节 蒙古进军西北与赵阿哥潘父子的戎马生涯 | 第154-157页 |
一、赵阿哥潘在唃厮啰家族世系中的位置 | 第154-155页 |
二、赵阿哥潘父子的戎马生涯 | 第155-157页 |
第五节 元朝在河湟地区的施政及唃厮啰家族在元代的贡献 | 第157-160页 |
一、元朝在河湟地区的施政 | 第157-158页 |
二、唃厮啰家族的贡献 | 第158-160页 |
第六节 《元史·赵阿哥潘传》辨误与补遗——兼赵阿哥潘后裔考 | 第160-163页 |
一、《元史》对赵阿哥潘之子记载的疏漏之处 | 第160-161页 |
二、赵阿哥潘之孙 | 第161-162页 |
三、赵阿哥潘重孙 | 第162-163页 |
第十一章 土司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明朝时期的唃厮啰家族 | 第163-176页 |
第一节 建立土司制度——明朝初期在甘青地区的主要民族政策 | 第163-166页 |
一、以河、湟、洮、岷为中心建立卫所 | 第163-164页 |
二、西北地区的土司制度 | 第164-166页 |
第二节 从《清史稿》的一则错误考明朝时期的唃厮啰家族世系 | 第166-169页 |
第三节 赵琦的悲剧和赵安的辉煌 | 第169-172页 |
一、赵琦的悲剧 | 第169-171页 |
二、赵安的辉煌 | 第171-172页 |
第四节 明代赵土司对西北的贡献及世系传承 | 第172-176页 |
第十二章 土司制度的发展与衰落——清朝的唃厮啰家族 | 第176-186页 |
第一节 清朝对西北土司的限制与削弱 | 第176-179页 |
一、对各土司颁发印信号纸 | 第177页 |
二、为土司划定疆域 | 第177-178页 |
三、限制土司权力 | 第178页 |
四、严格承袭制度 | 第178-179页 |
第二节 赵师范率部归顺与赵土司在清前期的世系传承 | 第179-182页 |
一、赵师范率部归顺与赵枢赞的戎马生涯 | 第179-180页 |
二、清朝前期唃厮啰家族的世系传承 | 第180-182页 |
第三节 两次回民起义中的赵土司 | 第182-186页 |
一、同治年间河州回民起义中的赵土司 | 第183-184页 |
二、光绪年间"河湟事变"中的赵土司 | 第184-186页 |
第十三章 土司制度的废除与民国时期的唃厮啰家族 | 第186-197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甘肃土司的改土归流 | 第186-189页 |
一、清末民初甘肃土司及赵土司的状况 | 第186-187页 |
二、甘肃土司改土归流的简况 | 第187-189页 |
第二节 末代土司赵天乙的悲剧人生 | 第189-192页 |
一、刘郁芬主政甘肃,赵天乙被撤消土司职务 | 第189-190页 |
二、以绅士身分参与政务的赵天乙 | 第190-191页 |
三、解放前后的赵天乙 | 第191-192页 |
第三节 唃厮啰家族的旁支及历史遗存 | 第192-197页 |
一、唃厮啰家族的旁支 | 第192-194页 |
二、唃厮啰家族的历史遗存 | 第194-197页 |
第十四章 结束语:对少数民族家族世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以唃厮啰家族为例 | 第197-215页 |
第一节 史料问题——对少数民族家族史料要甄别、鉴定、去伪存真 | 第197-204页 |
一、对少数民族家族研究要充分利用多种史料 | 第198-199页 |
二、对少数民族家族史料要进行甄别、鉴定 | 第199-201页 |
三、对少数民族家族史料要进行查漏补缺 | 第201-204页 |
第二节 历代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家族的兴衰 | 第204-207页 |
第三节 少数民族家族的宗教文化变迁 | 第207-210页 |
一、宗教变迁 | 第208-209页 |
二、文化变迁 | 第209-210页 |
第四节 少数民族家族与"五世而斩定律" | 第210-215页 |
一、藏族具有"尊大族,重故主"的传统 | 第210-211页 |
二、中央王朝对边疆"羁縻"政策的持续与一贯性 | 第211页 |
三、唃厮啰家族能够及时顺应大局,把握形势 | 第211-212页 |
四、唃厮啰家族具有不屈不挠、武功传家的良好家风 | 第212-213页 |
五、唃厮啰家族具有爱民如子、不断学习的优良品质 | 第213-215页 |
附录一:唃厮啰家族世系表 | 第215-218页 |
附录二:唃厮啰家族历代后裔传略 | 第218-224页 |
附录三:唃厮啰家族大事记 | 第224-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235-24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43-244页 |
后记 | 第244-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