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原型观测 | 第11-12页 |
·模型试验 | 第12页 |
·理论分析 | 第12-18页 |
·隧道震害分析 | 第18-23页 |
·地震反应特征 | 第18-19页 |
·破坏模式 | 第19-20页 |
·破坏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破坏机理 | 第21-23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模型及主要因素探讨 | 第24-40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土和结构相互作用体系运动方程 | 第25-33页 |
·动力平衡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5-31页 |
·动力平衡方程的求解 | 第31-33页 |
·材料动力非线性 | 第33-35页 |
·土的动力非线性 | 第35-38页 |
·土的阻尼 | 第38页 |
·人工边界条件及波动的数值模拟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嘎隆拉隧道工程概况及场地地震动力特征 | 第40-53页 |
·工程简介 | 第40页 |
·近场区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 | 第40-46页 |
·嘉黎断裂带 | 第42-44页 |
·扎木—马尼翁断裂 | 第44-45页 |
·其它断裂 | 第45-46页 |
·断裂活动评价 | 第46页 |
·隧址区地震动力特征 | 第46-53页 |
·地震活动性 | 第46-47页 |
·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 | 第47页 |
·近场区地震基本烈度 | 第47-48页 |
·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 | 第48-49页 |
·场地(基岩)设计地震动时程 | 第49-53页 |
第四章 嘎隆拉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53-83页 |
·简介 | 第53页 |
·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案 | 第53-68页 |
·振动台模型试验的装置 | 第53-54页 |
·物理实验动力相似系数 | 第54-58页 |
·物理实验相似材料 | 第58-59页 |
·边界条件 | 第59页 |
·测试仪器的选取 | 第59-60页 |
·测点布置情况 | 第60-63页 |
·物理模型制作 | 第63-66页 |
·输入地震波 | 第66-67页 |
·试验数据采集 | 第67-68页 |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第68-71页 |
·ANSYS 简介及基本假定 | 第68-69页 |
·模型及物理参数 | 第69-70页 |
·阻尼的确定 | 第70-71页 |
·粘弹性边界条件及地震波的输入 | 第71页 |
·结果对比分析 | 第71-81页 |
·加速度时程对比 | 第71-72页 |
·不同地震波分量对隧道动力反应的影响 | 第72-74页 |
·围岩动力响应 | 第74-78页 |
·衬砌动力响应 | 第78-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嘎隆拉隧道洞口段减震措施研究 | 第83-103页 |
·减震原理 | 第83-86页 |
·物理实验模型 | 第86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参数 | 第86-88页 |
·结果对比分析 | 第88-101页 |
·频谱特性 | 第88-89页 |
·减震层减震效果分析 | 第89-92页 |
·弹性模量对减震层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92-94页 |
·抗震缝的效果分析 | 第94-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