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驱动七杆压力机的基础研究及计算机仿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课题背景 | 第9-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多连杆压力机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伺服多连杆压力机的研究 | 第13-15页 |
| ·混合驱动机构的研究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意义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 ·本课题创新点 | 第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混合驱动压力机的机构选型 | 第18-24页 |
| ·构型研究 | 第18-19页 |
| ·五杆机构研究 | 第18-19页 |
| ·六杆机构研究 | 第19页 |
| ·运动方案的确定 | 第19-22页 |
| ·七杆机构的链型 | 第19-20页 |
| ·杆系构型设计 | 第20-22页 |
| ·双曲柄和三曲柄七杆机构 | 第22-23页 |
| ·双曲柄和三曲柄七杆机构的条件 | 第22页 |
| ·双曲柄和三曲柄七杆机构的选择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混合驱动七杆压力机运动学分析 | 第24-38页 |
| ·奇异性分析 | 第24-27页 |
| ·机构奇异性原理 | 第24-25页 |
| ·奇异性计算 | 第25-27页 |
| ·可动性分析 | 第27-28页 |
| ·环路 ABCDE 分析 | 第27-28页 |
| ·环路 ABEF 分析 | 第28页 |
| ·正运动学分析 | 第28-33页 |
| ·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模式的正运动学分析 | 第29-31页 |
| ·伺服电机通过丝杠驱动模式的正运动学分析 | 第31-33页 |
| ·逆运动学分析 | 第33-37页 |
| ·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模式的逆运动学分析 | 第33-35页 |
| ·伺服电机通过丝杠驱动模式的逆运动学分析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混合驱动七杆压力机动力学分析 | 第38-54页 |
| ·动态静力分析 | 第38-45页 |
| ·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模式的动态静力分析 | 第38-41页 |
| ·伺服电机通过丝杠驱动模式的动态静力分析 | 第41-44页 |
| ·常规电机和伺服电机的功率 | 第44-45页 |
| ·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45-53页 |
| ·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模式的动力学方程建立 | 第45-49页 |
| ·伺服电机通过丝杠驱动模式的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49-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混合驱动七杆压力机的尺寸优化设计 | 第54-63页 |
| ·伺服电机驱动模式比较 | 第54-56页 |
| ·拉伸工艺 | 第54-55页 |
| ·锻造工艺 | 第55-56页 |
| ·杆件尺寸优化分析 | 第56-59页 |
| ·逆运动学优化设计 | 第56-57页 |
| ·正运动学优化 | 第57-59页 |
| ·MATLAB 优化及比较分析 | 第59-62页 |
| ·已知条件的确定 | 第59-61页 |
| ·优化方式的选择 | 第61页 |
| ·优化结果的分析比较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混合驱动七杆压力机计算机仿真 | 第63-68页 |
| ·ADAMS 软件概述 | 第63-64页 |
| ·运动学仿真 | 第64-66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64页 |
| ·正运动学仿真 | 第64-65页 |
| ·逆运动学仿真 | 第65-66页 |
| ·动力学仿真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研究工作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本文取得的成果 | 第68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68页 |
| ·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