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地域背景 | 第14-15页 |
·制度背景 | 第15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5-17页 |
·广州城市边缘区 | 第15-17页 |
·历史村落 | 第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7页 |
·国内相关研究简述 | 第21-23页 |
·历史村落保护发展历程 | 第21页 |
·历史村落保护研究 | 第21-22页 |
·历史村落保护模式研究 | 第22-23页 |
·国外相关研究简述 | 第23-26页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的几种观点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广州城市边缘区历史村落概况 | 第27-37页 |
·广州历史村落概述 | 第27-28页 |
·对广州城市边缘区历史村落的认识 | 第28-36页 |
·边缘区历史村落的格局特征 | 第28-32页 |
·边缘区历史村落的特殊性 | 第32页 |
·边缘区历史村落具有的价值 | 第32-34页 |
·边缘区历史村落面临的问题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广州城市边缘区典型历史村落更新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 第37-53页 |
·城市开发拆建模式——以猎德村为例 | 第37-41页 |
·更新背景 | 第38页 |
·更新过程 | 第38-40页 |
·更新评价 | 第40-41页 |
·多功能推动重组模式——以练溪村为例 | 第41-44页 |
·更新背景 | 第41-42页 |
·更新过程 | 第42-43页 |
·更新评价 | 第43-44页 |
·文化植入整合模式——以小洲村为例 | 第44-48页 |
·更新背景 | 第45页 |
·更新过程 | 第45-46页 |
·更新评价 | 第46-48页 |
·各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48-52页 |
·各模式之间的共性 | 第48-49页 |
·各模式之间的差异性 | 第49-51页 |
·各模式利弊对比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广州城市边缘区历史村落的再生模式 | 第53-75页 |
·相关理论的借鉴 | 第53-59页 |
·文脉主义 | 第53-55页 |
·城市触媒 | 第55-56页 |
·开发权转移 | 第56-58页 |
·公众参与 | 第58-59页 |
·再生模式的提出 | 第59-60页 |
·再生模式的解释 | 第60-63页 |
·再生主体 | 第60-62页 |
·再生动力 | 第62页 |
·再生互动 | 第62-63页 |
·再生模式的过程 | 第63-71页 |
·再生启动——触媒效应的多方合作 | 第63-64页 |
·历史村落的再生——历史元素的网络建构 | 第64-71页 |
·再生模式的协调机制 | 第71-74页 |
·更新与保护的关系协调 | 第71-72页 |
·村落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协调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再生模式在大岭村的应用 | 第75-97页 |
·大岭村的概况 | 第75-76页 |
·已有规划 | 第76-80页 |
·上层次规划 | 第76-77页 |
·具体的规划 | 第77-80页 |
·大岭村现状研究与问题分析 | 第80-86页 |
·区位 | 第80-81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81-83页 |
·历史文化特色 | 第83-84页 |
·保护中的问题 | 第84-86页 |
·再生模式的应用 | 第86-96页 |
·成立大岭村保护管理机构 | 第86-87页 |
·再生启动区的选择 | 第87-88页 |
·再生启动 | 第88-90页 |
·大岭村历史元素的网络构建 | 第90-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结语 | 第97-101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结语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附录 | 第105-114页 |
附录一:大岭村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 第105-111页 |
附录二:大岭村现状文物资源统计表 | 第111-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