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17-20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三、研究主要任务和内容 | 第2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五、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经济评论》的概况分析 | 第27-54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研究所的创办及其学术活动 | 第27-30页 |
一、中国经济研究所的创办 | 第27-29页 |
二、中国经济研究所的学术活动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经济评论》的创办始末、刊物发行与办刊方针 | 第30-36页 |
一、创办始末 | 第30-31页 |
二、刊物发行 | 第31-34页 |
三、办刊方针 | 第34-36页 |
第三节 《经济评论》的办刊特色与所处地位 | 第36-44页 |
一、办刊特色 | 第36-37页 |
二、所处地位 | 第37-44页 |
第四节 《经济评论》的编者与作者简况 | 第44-50页 |
一、编者团队 | 第44-45页 |
二、作者群体 | 第45-50页 |
第五节 《经济评论》的栏目设置与文献统计分析 | 第50-54页 |
一、栏目设置 | 第50-51页 |
二、文献统计 | 第51-54页 |
第三章 《经济评论》的经济思想流派研究 | 第54-68页 |
第一节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第54-58页 |
一、古典学派经济思想的介评 | 第55-57页 |
二、新古典学派经济思想的介评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研究 | 第58-61页 |
一、凯恩斯经济思想整体研究的介评 | 第58-60页 |
二、凯恩斯经济思想具体问题研究的介评 | 第60-61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第61-64页 |
一、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整体研究分析 | 第62-63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具体问题研究的介评 | 第63-64页 |
第四节 其他经济思想流派及思想的研究 | 第64-66页 |
一、美国数理经济学派的介评 | 第65-66页 |
二、二战期间经济思想的总体情况介绍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经济评论》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 | 第68-82页 |
第一节 宏观经济理论研究 | 第68-77页 |
一、投资—储蓄理论的介评 | 第68-72页 |
二、消费理论的介评 | 第72-73页 |
三、通货膨胀理论的介评 | 第73-76页 |
四、充分就业理论的介评 | 第76-77页 |
第二节 其他理论研究 | 第77-81页 |
一、金融理论的介评 | 第77-78页 |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介评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经济评论》的国际经济问题研究 | 第82-113页 |
第一节 英美国家经济问题研究 | 第82-101页 |
一、美国经济问题的考察 | 第82-91页 |
二、英国经济问题的考察 | 第91-101页 |
第二节 部分亚洲地区经济问题研究 | 第101-109页 |
一、战后日本经济问题的考察 | 第101-104页 |
二、战后其他亚洲地区经济问题的考察 | 第104-109页 |
第三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问题研究 | 第109-112页 |
一、苏联经济问题的考察 | 第109-110页 |
二、东欧其他国家经济问题的考察 | 第110-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经济评论》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 第113-167页 |
第一节 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 第113-140页 |
一、通货膨胀对社会影响的探讨 | 第116-118页 |
二、影响通货膨胀因素的探讨 | 第118-119页 |
三、通货膨胀治理措施的探讨 | 第119-140页 |
第二节 充分就业问题研究 | 第140-146页 |
一、中国充分就业问题之争 | 第141-145页 |
二、达到充分就业措施的探讨 | 第145-146页 |
第三节 对外贸易问题研究 | 第146-152页 |
一、国际收支问题的研究 | 第147-148页 |
二、我国外汇问题的研究 | 第148-151页 |
三、关于我国国民待遇的探讨 | 第151-152页 |
第四节 农业问题研究 | 第152-158页 |
一、土地问题的探讨 | 第153-156页 |
二、农业生产问题的研究 | 第156-158页 |
第五节 国营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 第158-160页 |
一、国营企业现状的讨论 | 第159页 |
二、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问题的探讨 | 第159-160页 |
第六节 中国经济道路选择问题研究 | 第160-166页 |
一、中国社会经济道路选择相关问题分析 | 第161-163页 |
二、计划经济相关问题的探讨 | 第163-166页 |
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七章 《经济评论》的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学教育问题研究 | 第167-173页 |
第一节 经济学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的介绍 | 第167-169页 |
一、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应用 | 第167-168页 |
二、经济学分析工具及研究方法的介评 | 第168-169页 |
第二节 经济学教学和学术环境的研究 | 第169-172页 |
一、英国大学经济学教学的探讨 | 第170-171页 |
二、我国经济学学术环境的分析 | 第171-172页 |
小结 | 第172-173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73-179页 |
一、《经济评论》的学术贡献 | 第173-174页 |
二、《经济评论》的积极影响 | 第174-176页 |
三、《经济评论》的现实启示 | 第176-177页 |
四、《经济评论》的局限性 | 第177-179页 |
附录1: 《经济评论》目录 | 第179-233页 |
附录2: 《经济评论》作者群简况表 | 第233-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52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252-253页 |
后记 | 第253-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