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贡献 | 第14-18页 |
(一) 人民观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 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贡献 | 第15-18页 |
1. 人民主体动力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 第15页 |
2. 人民本位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15-16页 |
3.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第16页 |
4.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让人民当家作主” | 第16-18页 |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误区 | 第18-36页 |
(一) 人民范围的缩小 | 第18-22页 |
1. “改造”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被划出人民队伍 | 第18-20页 |
2. 批“走资派”——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 | 第20-22页 |
(二) 人民作用的夸大 | 第22-26页 |
1. “人定胜天”——人民群众作用的片面夸大 | 第22-25页 |
2. 群众运动——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单一形式 | 第25-26页 |
(三) 人的发展理想的偏差 | 第26-30页 |
1. 政治挂帅——人格理想的片面追求 | 第27-28页 |
2. 人人均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均主义倾向 | 第28-30页 |
(四) 领袖和群众、个人和集体关系的偏失 | 第30-33页 |
1. “正确的个人崇拜”——领袖和群众关系的扭曲 | 第30-32页 |
2. 集体压抑个体——个人和集体关系的偏失 | 第32-33页 |
(五) 人治代替法治——人民民主缺乏制度保障 | 第33-36页 |
三、毛泽东人民观产生误区的原因 | 第36-53页 |
(一) 客观原因 | 第36-40页 |
1. 历史条件的制约 | 第36-38页 |
2. 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足 | 第38-39页 |
3. 民众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 第39-40页 |
(二) 主观思想原因 | 第40-53页 |
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 | 第40-45页 |
2. 思想方法上的偏失 | 第45-48页 |
3. 毛泽东个性特征的影响 | 第48-53页 |
四、毛泽东人民观的现代启迪 | 第53-63页 |
(一) 坚持毛泽东人民观的根本观点、立场和方法 | 第53-55页 |
1.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观点 | 第53-54页 |
2.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 | 第54-55页 |
3. 坚持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第55页 |
(二) 毛泽东人民观的扬弃和发展 | 第55-63页 |
1. 实现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 第56-57页 |
2. 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 第57-59页 |
3.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人民民主的真正实现 | 第59-61页 |
4. 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