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研究动因和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 第13-20页 |
(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1. 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发展观的探索 | 第13-14页 |
2.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发展观的探索 | 第14-16页 |
(二)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 第16-20页 |
1. 国际政治环境 | 第16-17页 |
2. 国内整体环境 | 第17-20页 |
二、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特征 | 第20-31页 |
(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第20-22页 |
1. 发展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第20页 |
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 第20-21页 |
3. 目标在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第21-22页 |
(二)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 | 第22-24页 |
1.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22-23页 |
2.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 第23页 |
3. 贯彻落实——四个方面的要求 | 第23-24页 |
(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征 | 第24-31页 |
1.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发展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位 | 第24-26页 |
2.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26-28页 |
3. 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国家安全工作 | 第28-31页 |
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 第31-40页 |
(一)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 第31-32页 |
(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32-34页 |
1. 国有企业改革 | 第32页 |
2. 对外经济发展 | 第32-33页 |
3. 能源获得与节约问题 | 第33-34页 |
(三)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34-36页 |
1. 解决失业下岗问题 | 第34-35页 |
2. 解决三农问题、缩短城乡差距 | 第35页 |
3. 生态环境保护 | 第35-36页 |
(四) 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 第36-38页 |
1. 扫除文盲,提高教育水准 | 第36-37页 |
2. 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与考核 | 第37页 |
3. 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技发展 | 第37-38页 |
(五) 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