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其他社会问题论文

论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及治理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引言第9-14页
 一、选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三、研究方法第12-14页
第1章 网络暴力及其行为表现第14-20页
   ·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第14页
   ·网络暴力的形成背景第14-16页
     ·网络自身的传播特点第14-15页
     ·网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第15-16页
   ·网络暴力的行为表现第16-20页
     ·网络暴力的主体——“网络暴民”第16页
     ·网络暴力的客体——事件当事人第16-17页
     ·网络暴力的表现手段第17-20页
第2章 网络暴力的形成过程及社会危害第20-32页
   ·发端:未经证实的事实引起网民“义举”第20-22页
     ·出发点:网民的朴素正义感第20-21页
     ·道德审判:网民行为逐渐失范第21-22页
   ·发展:媒体议程设置为事件发展推波助澜第22-23页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第22-23页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第23页
   ·高潮:群体盲从下的网民“集体施暴”第23-25页
     ·网络暴民群体的产生和聚集第24页
     ·网络暴民推动网络暴力升级第24-25页
   ·结束:网络暴力在各方力量作用下渐息第25-27页
     ·相关部门介入调查第25-26页
     ·媒体进行理性引导第26-27页
     ·网络暴民群体的瓦解第27页
   ·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第27-32页
     ·以暴制暴挑战社会固有道德底线第27-28页
     ·手段过激侵害当事人的人身权利第28-29页
     ·言语和行为偏激扰乱互联网环境第29-30页
     ·娱乐和看客心理引发社会群体冷漠第30-32页
第3章 网络暴力的治理第32-42页
   ·做好网络舆论的疏与堵第32-35页
     ·严格信息把关工作第32-33页
     ·开辟多元意见表达渠道第33-34页
     ·及时引导网络非理性情绪第34-35页
   ·构建网络规范体系第35-38页
     ·加强网络立法步伐第35-36页
     ·制定网络道德规范第36-37页
     ·加强网络技术开发第37-38页
   ·重视网民素养教育第38-40页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第38-39页
     ·开设网民素养教育课程第39-40页
   ·倡导个人网络自律第40-42页
     ·合理解压,文明上网第40-41页
     ·理性思考,三思后言第41页
     ·完善自我,获得社会认同第41-42页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45-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啃老族的社会学分析
下一篇:《编辑学报》近十年学术影响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