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岩体的参数及确定方法 | 第15-17页 |
| ·地应力测量技术及评述 | 第17-18页 |
| ·岩层移动规律及空区稳定性研究 | 第18-21页 |
| ·空区及岩移监测技术 | 第21-22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岩石与岩体力学参数确定及地应力测量 | 第24-53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岩石力学参数室内试验原始结果 | 第25-27页 |
| ·基于模糊概率分布及回归分析的岩石抗压、抗拉强度确定 | 第27-30页 |
| ·基于稳健回归模型的岩石抗剪强度确定 | 第30-35页 |
| ·稳健回归理论概述 | 第30-31页 |
| ·岩石抗剪强度确定的稳健回归模型 | 第31-33页 |
| ·抗剪强度参数确定 | 第33-35页 |
| ·岩体力学参数工程化处理 | 第35-39页 |
| ·几种常见处理方法处理结果 | 第35-38页 |
| ·岩体力学参数的综合推荐值 | 第38-39页 |
| ·矿区地应力测量 | 第39-51页 |
| ·测点位置及空心包体应力计 | 第39-40页 |
| ·现场地应力测量步骤 | 第40-41页 |
| ·主应力计算 | 第41-47页 |
| ·地应力实测结果 | 第47-50页 |
| ·地应力实测结论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53-69页 |
| ·引言 | 第53-54页 |
| ·计算模型与方案设计 | 第54-57页 |
| ·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 ·计算方案设计 | 第55-56页 |
| ·计算参数选取 | 第56-57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68页 |
| ·主应力分布规律 | 第57-60页 |
| ·正应力分布规律 | 第60-62页 |
| ·剪应力分布规律 | 第62-63页 |
| ·围岩变形与位移特征 | 第63-64页 |
| ·Mohr-Coulomb准则定量分析 | 第64-68页 |
| ·对后续开采科学设计及生产的指导意义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采空区关键块体的特征参数及可靠性研究 | 第69-87页 |
| ·引言 | 第69-70页 |
| ·采空区关键块体可靠性模型 | 第70-72页 |
| ·沿单结构面滑动 | 第70-71页 |
| ·沿双结构面滑动 | 第71页 |
| ·塌落(滑动) | 第71页 |
| ·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向确定 | 第71-72页 |
| ·结构可靠度的渐近积分方法 | 第72-76页 |
| ·一次渐近积分方法 | 第72-74页 |
| ·二次渐进积分方法 | 第74-76页 |
| ·龙桥铁矿采空区关键块体的特征参数、可靠度及失效概率 | 第76-78页 |
|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78-86页 |
| ·相关系数对可靠指标、失效概率的敏感性 | 第81-82页 |
| ·内摩擦角对可靠指标、失效概率的敏感性 | 第82-84页 |
| ·粘聚力对可靠指标、失效概率的敏感性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五章 矿山开采效应显现规律研究 | 第87-132页 |
| ·引言 | 第87页 |
| ·建模与相关约定 | 第87-91页 |
| ·几何模型 | 第87-89页 |
| ·地应力场作用及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89页 |
| ·模型介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89页 |
| ·介质力学模型与破坏准则 | 第89页 |
| ·矿体开采模拟过程简介 | 第89-90页 |
| ·地压活动显现的表征 | 第90-91页 |
| ·矿体回采产生的开采效应显现规律研究 | 第91-119页 |
| ·-285m平面开采效应显现 | 第91-100页 |
| ·Y=500纵向剖面开采效应显现规律 | 第100-110页 |
| ·线横剖面开采效应显现规律 | 第110-119页 |
| ·采矿活动在地表变形引起的开采效应研究 | 第119-130页 |
| ·自重应力型矿山采矿活动在地表变形引起的开采效应 | 第119-124页 |
| ·构造应力型矿山采矿活动在地表变形引起的开采效应 | 第124-1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 第六章 覆盖层厚及岩石冒落高度的监测及智能预测 | 第132-154页 |
| ·引言 | 第132-133页 |
| ·基于DETECTOR新型探地雷达设备的采空区覆盖层厚度监测 | 第133-141页 |
| ·仪器设备 | 第133页 |
| ·探测方法原理和方法 | 第133-136页 |
| ·数据处理 | 第136页 |
| ·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136-141页 |
| ·采空区覆岩冒落情况监测 | 第141-144页 |
| ·采空区覆岩冒落高度及碴石厚度的智能组合预测模型 | 第144-148页 |
|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 第144-146页 |
| ·并联型灰色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146-147页 |
| ·串联型灰色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147页 |
| ·残差型灰色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147-148页 |
| ·三种智能组合预测模型在龙桥铁矿中的应用 | 第148-150页 |
| ·并联型灰色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 | 第150页 |
| ·串联型灰色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 | 第150页 |
| ·残差型灰色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 | 第150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150-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54-157页 |
| ·主要创新点及全文结论 | 第154-156页 |
| ·展望 | 第156-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7-172页 |
| 致谢 | 第172-17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3页 |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