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新旧兽医制度的差异及影响 | 第10-23页 |
1 目前的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 | 第11-17页 |
·现行兽医制度的主要特点 | 第11-12页 |
·兽医执法主体不够明确 | 第11-12页 |
·公益职能和服务职能交叉 | 第12页 |
·兽医法规体系存在缺陷 | 第12页 |
·现行兽医制度下兽医机构的状况 | 第12-16页 |
·不少基层兽医工作部门即将处于瘫痪的境地 | 第12-13页 |
·基层兽医部门基础设施落后,不少乡镇缺少必备的仪器设备 | 第13页 |
·基层兽医队伍人员不足、素质不高 | 第13-16页 |
·执业兽医制度的主要特点 | 第16-17页 |
·明确了兽医执业和执法主体 | 第16页 |
·实现了兽医分类、分层管理 | 第16页 |
·规范了动物诊疗行为 | 第16-17页 |
2.新旧兽医制度的差异及对兽医行业的影响 | 第17-23页 |
·新旧兽医制度的差异 | 第17-20页 |
·任职条件不同 | 第17-18页 |
·工作职责不同 | 第18-20页 |
·新兽医制度对兽医行业的影响 | 第20-23页 |
·对动物卫生监督将带来新的影响 | 第20页 |
·对兽医执业活动的影响 | 第20-21页 |
·对现有兽医从业人员的影响 | 第21-23页 |
第2章 我国目前兽医职业教育现状及分析 | 第23-34页 |
1.兽医职业教育的现状 | 第23-29页 |
·高职兽医教育的现状 | 第23-26页 |
·形成了一定的高职兽医教育在校生规模 | 第23-24页 |
·形成了面向生产一线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第24-25页 |
·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25-26页 |
·中职兽医教育的现状 | 第26-29页 |
·中职兽医教育还未走出低谷 | 第26-27页 |
·教育目的得到了理性回归,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 第27-28页 |
·形成了以"双元制"为主的教学模式 | 第28-29页 |
2.新兽医体制下现行兽医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兽医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科学 | 第29-30页 |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 第30-31页 |
·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 第31-32页 |
·兽医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不够严密 | 第32页 |
·教材建设严重滞后 | 第32-33页 |
·教师队伍不能较好的适应办学需要 | 第33页 |
·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改善 | 第33-34页 |
第3章 新兽医体制下兽医职业教育模式探讨 | 第34-59页 |
1.高职兽医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 第34-51页 |
·高职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 第34-36页 |
·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第35页 |
·以适应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目标保证学生应对职业流动的需要 | 第35页 |
·坚持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 | 第35-36页 |
·坚持面向基层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 第36页 |
·高职兽医专业建设方案设计 | 第36-39页 |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 第36-37页 |
·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 第37-38页 |
·三级平台课程体系建设 | 第38页 |
·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 第38-39页 |
·高职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 第39-49页 |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 第39-40页 |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 第40-41页 |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 | 第41-43页 |
·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 | 第43-48页 |
·教学组织与实施 | 第48-49页 |
·高职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第49-51页 |
·阶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教学形式 | 第49-50页 |
·实行阶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 第50-51页 |
2.中职兽医培养模式研究 | 第51-59页 |
·中职兽医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 第51页 |
·中职兽医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分析 | 第51-53页 |
·岗位知识要求 | 第51-52页 |
·职业能力要求 | 第52-53页 |
·素质要求 | 第53页 |
·中职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 第53-54页 |
·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 第53页 |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推行"双元制"教学改革 | 第53-54页 |
·中职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 第54-59页 |
·主要课程及学习要求 | 第54-58页 |
·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 | 第58页 |
·成绩考核 | 第58-59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