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中国论文

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绪论第14-33页
 一 选题缘起、选题意义第14-17页
 二 研究状况回顾第17-25页
 三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第25-28页
 四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第28-33页
第一章 毕沅的生平及其幕府第33-60页
 第一节 毕沅的生平第33-42页
  一 早年生涯——以古学相策励第33-40页
  二 宦海沉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40-42页
 第二节 毕沅的幕府第42-60页
  一 毕沅幕府产生的时代背景第43-45页
  二 毕沅的幕府第45-60页
第二章 毕沅幕府修史的时代意义和局限性第60-71页
 第一节 关于乾隆"盛世"史学发展结构之官、私及幕府修史第60-66页
  一 官方史学第61-63页
  二 私家史学第63-64页
  三 幕府史学第64-66页
 第二节 毕沅幕府修史活动的时代意义与局限性第66-71页
  一 时代意义第66-69页
  二 局限性第69-71页
第三章 史书的编纂第71-121页
 第一节 续资治通鉴第71-94页
  一 编纂动机第72-75页
  二 编纂过程考析第75-84页
  三 史学成就第84-92页
  四 毕沅在《续资治通鉴》编纂中的作用第92-94页
 第二节 史籍考第94-121页
  一 乾隆时期目录学发展的特点——官方与私家的交互发展第94-97页
  二 关于《史籍考》编纂缘起的考析第97-103页
  三 对于《史籍考》编纂进程的考析第103-108页
  四 《史籍考》编纂体例的特点第108-116页
  五 《史籍考》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遗憾第116-121页
第四章 方志的编修和整理第121-161页
 第一节 清代乾隆时期方志发展状况第122-127页
 第二节 毕沅为官各时期地方及其幕府编纂方志情况第127-135页
  一 对陕西地区方志编修的贡献第127-130页
  二 对河南地区方志编修的贡献第130-132页
  三 对湖广地区方志编修的贡献第132-135页
 第三节 西安府志第135-143页
  一 资料丰富,考证详实第138-140页
  二 结构精当,体例谨严第140-141页
  三 详略得当,经世致用第141-143页
 第四节 湖北通志第143-154页
  一 方志新体例——"三书"第144-145页
  二 "三书"的全面贯彻第145-152页
  三 《湖北通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第152-154页
 第五节 重新校注刊刻《长安志》、《三辅黄图》第154-161页
  一 校注《长安志》——《长安志新教正》第154-158页
  二 校勘、辑佚《三辅黄图》第158-161页
第五章 金石著作的编纂第161-185页
 第一节 乾嘉时期金石学发展状况概述第161-166页
 第二节 关中金石记第166-174页
  一 搜罗宏富第166-168页
  二 考订详慎第168-172页
  三 有裨实学第172-174页
 第三节 中州金石记第174-179页
  一 金石与经史互证第174-177页
  二 众人成果之汇集第177页
  三 注重艺术鉴赏第177-178页
  四 金石碑刻之辨伪第178-179页
 第四节 山左金石志第179-182页
  一 集众人搜罗之大成第179-180页
  二 集众家体例之所长第180页
  三 集多人考证之成果第180-181页
  四 毕沅与《山左金石志》的编纂第181-182页
 第五节 湖北金石诗第182-185页
第六章 地理典籍的纂修和整理第185-216页
 第一节 乾嘉时期的地理学第185-187页
 第二节 关中胜迹图志第187-195页
  一 设计宏伟,图文、诗文并茂第188-189页
  二 详细确凿的考证第189-190页
  三 保护大量名胜古迹第190-193页
  四 注重经世致用第193-195页
 第三节 校注《山海经》——《山海经新校正》第195-205页
  一 考订《山海经》之篇目第197-199页
  二 考订《山海经》之文字第199-201页
  三 考订《山海经》中所载山名水道第201-205页
 第四节 补正《晋书·地理志》——《晋书·地理志新补正》第205-212页
  一 校正《晋书·地理志》中之讹误第207-210页
  二 补充《晋书·地理志》记载的阙失第210-212页
 第五节 辑佚《晋太康三年地志》、《晋书地道志》第212-216页
第七章 毕沅及其幕府的其它成就第216-257页
 第一节 毕沅及其幕府于小学之成就第216-226页
  一 著《说文解字旧音》第217-219页
  二 著《经典文字辨证书》、《音同义异辨》第219-220页
  三 考证《释名》——《释名疏证》第220-226页
 第二节 毕沅及其幕府于经学之成就第226-231页
  一 校注《夏小正》——《夏小正考注》第227-229页
  二 编撰《传经表》(附《通经表》)第229-231页
 第三节 毕沅及其幕府于诸子学之成就第231-249页
  一 校注《墨子》——《墨子注》第233-239页
  二 考证《老子》——《老子道德经考异》第239-240页
  三 校注《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新教正》第240-243页
  四、校注《晏子春秋》第243-249页
 第四节 毕沅及幕府诗集的史料价值第249-257页
  一 记游诗第249-252页
  二 戍征诗第252-253页
  三 赠答诗第253-254页
  四 政绩诗第254-257页
结语第257-261页
 一 毕沅个人学术修养决定幕府史学活动的治学方向第257-258页
 二 毕沅的官僚身份提供幕府史学活动的经济支持和材料保障第258-259页
 三 毕沅官职升迁、存亡影响幕府史学活动的成败得失第259-260页
 四 毕沅的政治身份推动幕府史学活动的地位第260-261页
毕沅及其幕府学术年表第261-279页
参考文献第279-289页
 一 毕沅及其幕府著作第279-280页
 二 古代典籍第280-282页
 三 清人年谱第282-283页
 四 清代方志第283-284页
 五 现代著作第284-286页
 六 期刊、杂志、博硕论文第286-289页
致谢第289-291页
个人简历第291页

论文共2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研究(1924-1949)
下一篇:美国联邦政府拨款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