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 研究重点 | 第14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一 教育培训纠纷的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页 |
二 教育培训纠纷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教育培训纠纷案例 | 第17-22页 |
第一节 案例简介 | 第17-18页 |
一 案例:济南汇众益智培训学校“虚假宣传”事件 | 第17页 |
二 案例:聚智堂跑路事件 | 第17-18页 |
三 案例:红黄蓝幼教机构虐童事件 | 第18页 |
第二节 争议焦点 | 第18-21页 |
一 问题:教育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行为 | 第18-19页 |
二 问题:预付款教育培训的风险与防范 | 第19-20页 |
三 问题:教育消费者的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以及数额认定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教育培训纠纷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教育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行为 | 第22-31页 |
第一节 虚假宣传行为 | 第22-24页 |
一 虚假宣传行为的含义 | 第22页 |
二 虚假宣传行为的危害 | 第22-23页 |
三 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行为的主要表现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的成因分析 | 第24-27页 |
一 信息不对称 | 第24页 |
二 行政机关执法不严 | 第24-25页 |
三 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缺位 | 第25页 |
四 教育培训机构片面追逐短期经济利益 | 第25页 |
五 消费者急于求成的消费心理 | 第25-26页 |
六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规制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虚假承诺”行为的对策 | 第27-31页 |
一 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制为主,完善其相关规定 | 第27页 |
二 严把市场准入关 | 第27-28页 |
三 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28页 |
四 建立完善的行政监管体系 | 第28-29页 |
五 建立培训行业协会,实行行业监管 | 第29-30页 |
六 教育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教育培训机构“预付款”消费的风险及防范 | 第31-39页 |
第一节 预付款教育消费 | 第31-33页 |
一 预付款教育消费的概念 | 第31页 |
二 预付款教育消费的特征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我国“预付款”教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3-35页 |
一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3页 |
二 监管主体和监管责任不明确 | 第33-34页 |
三 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者缺乏诚信 | 第34页 |
四 教育消费者维权能力不足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规制教育培训机构预付款风险的对策 | 第35-39页 |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5-36页 |
二 制定《预付款消费管理办法》,明确监管责任 | 第36-37页 |
三 实行教育消费保证金制度 | 第37页 |
四 加强消费者协会的监管 | 第37-38页 |
五 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教育培训中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及数额认定 | 第39-45页 |
第一节 精神损害赔偿 | 第39-40页 |
一 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 | 第39页 |
二 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征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教育培训中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认定难的成因分析 | 第40-41页 |
一 认定教育培训中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标准不统一 | 第40页 |
二 “严重精神损害”的判断标准不明确 | 第40-41页 |
三 缺乏教育消费的惩罚性赔偿规则 | 第41页 |
第三节 教育培训中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评定制度的完善 | 第41-45页 |
一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教育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标准 | 第41-42页 |
二 综合各种因素,确立教育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 第42-43页 |
三 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43-44页 |
四 明确教育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