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沈水科技城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我国处于产业功能转型时期第12页
        1.1.2 我国目前职住不平衡问题简述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对象第14-15页
        1.3.1 沈水科技城与苏家屯区的关系第14页
        1.3.2 沈水科技城将成为新的城市拓展区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5-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页
        1.4.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6-19页
        1.5.1 文献研究概述第16-18页
        1.5.2 研究评述第18-19页
    1.6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产城融合理念解析第20-32页
    2.1 产业规划的相关理论第20-23页
    2.2 新城建设相关理论第23-24页
    2.3 产城融合的内涵解析第24-27页
        2.3.1 产城融合的概念第24页
        2.3.2 产城融合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指导意义第24-25页
        2.3.3 产城融合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2.3.4 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第26-27页
        2.3.5 职住平衡基本内涵第27页
    2.4 国内外案例对沈水的启示与借鉴第27-32页
        2.4.1 日本筑波——科学乌托邦的启示第27-28页
        2.4.2 美国尔湾——产城融合的实践第28-30页
        2.4.3 上海青浦新城——为上海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转移提供空间第30-31页
        2.4.4 启示与借鉴第31-32页
第三章 沈水科技城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第32-38页
    3.1 沈水科技城概况第32-33页
        3.1.1 空间区位第32页
        3.1.2 现状用地及发展概况第32-33页
    3.2 区域空间发展背景分析第33-35页
        3.2.1 空间发展优势与契机第33-34页
        3.2.2 沈水科技城在苏家屯全域规划中的定位第34-35页
        3.2.3 沈水科技城在浑南新城中的定位第35页
    3.3 沈水科技城产城融合发展问题分析第35-38页
        3.3.1 用地布局不合理结构单一第35页
        3.3.2 产业配套发展滞后第35-36页
        3.3.3 地区吸引力较差缺乏城市活力第36-38页
第四章 沈水科技城基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第38-45页
    4.1 沈水科技新城定位及发展目标第38-39页
        4.1.1 沈水科技新城定位第38页
        4.1.2 沈水科技城发展目标第38-39页
    4.2 沈水产城融合的职住平衡第39-40页
        4.2.1 人口结构分析第39页
        4.2.2 就业人口测算第39-40页
    4.3 沈水科技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第40-45页
        4.3.1 强调政府引导、公司化运作的发展模式第40-41页
        4.3.2 增强建立产业与市场的互通策略第41页
        4.3.3 区域总体发展策略第41-42页
        4.3.4 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同步发展策略第42-45页
第五章 沈水科技城空间规划策略第45-52页
    5.1 基于产业分区的空间结构第45页
    5.2 多核心,组团式”模式用地布局第45-46页
    5.3 完备基础设施体系引领城市发展第46-47页
        5.3.1 通达的道路交通体系第46-47页
        5.3.2 系统的绿化景观布局第47页
    5.4 公服配套与优质景观共建高端宜居第47-49页
        5.4.1 宜居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第47-48页
        5.4.2 完备的中小学体系第48-49页
    5.5 沈水科技城空间整合实施整合策略第49-52页
        5.5.1 遵从规划下的项目实施策略第49-50页
        5.5.2 分期建设实施策略第50-5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2-54页
    6.1 研究总结第52-53页
    6.2 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作者简介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导电弹性Cu-Ti-Ni-X(Ag,Y)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网络聚合类平台深度链接行为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