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上编 总体论 | 第14-236页 |
绪论 | 第16-26页 |
一、本论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9页 |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第一章 咏物诗的发源与传统 | 第26-72页 |
第一节 农耕背景与原始思维下的咏物诗探源 | 第26-37页 |
一、农耕背景下中国诗歌的"物性根基" | 第26-29页 |
二、原始歌谣中的两类咏物诗 | 第29-34页 |
三、《易经》对咏物诗的影响 | 第34-37页 |
第二节 赋、比、兴与咏物诗的艺术传统 | 第37-55页 |
一、赋、比、兴及其诗学意义 | 第37-40页 |
二、赋、比、兴对咏物诗艺术手法的开创 | 第40-47页 |
三、咏物诗艺术手法的发展和演变 | 第47-55页 |
第三节 儒、释、道与咏物诗的文化传统 | 第55-72页 |
一、"诗言志"与"比兴为上"——从儒家诗学观说起 | 第55-58页 |
二、从"观物取象"到"格物穷理"——儒家功利性审美与咏物诗 | 第58-62页 |
三、"物我为一"和"以情观物"——道家的感性美学与咏物诗 | 第62-66页 |
四、"见山三阶段"——禅宗对咏物诗审美境界的开拓 | 第66-72页 |
第二章 清初咏物诗思想通论 | 第72-132页 |
第一节 咏物诗中的遗民精神 | 第72-97页 |
一、遗民咏物诗的思想传统 | 第73-81页 |
二、清初遗民咏物诗的思想内涵 | 第81-93页 |
三、宋明遗民咏物诗思想的比较 | 第93-97页 |
第二节 清初咏物诗中的贰臣心理 | 第97-112页 |
一、贰臣心理及清前贰臣咏物诗传统 | 第97-101页 |
二、清初咏物诗中的贰臣心理 | 第101-107页 |
三、贰臣心理的人文关怀 | 第107-112页 |
第三节 宦海沉浮与润饰太平 | 第112-125页 |
一、宋琬的狱中悲吟 | 第113-116页 |
二、施闰章的故园之思 | 第116-121页 |
三、王士禛的盛世之音 | 第121-122页 |
四、朱彝尊的宦游与酬唱 | 第122-125页 |
第四节 清初咏物诗思想的发展趋势 | 第125-132页 |
一、从复明之志到悼亡和缅怀 | 第126-127页 |
二、从人格自赏到困惑与思考 | 第127-128页 |
三、从渴望突破到盛世情怀 | 第128-132页 |
第三章 清初咏物诗的艺术成就 | 第132-152页 |
第一节 清初咏物诗的题材 | 第132-138页 |
一、题材概况 | 第132-134页 |
二、题材的时代性特征 | 第134-136页 |
三、题材内涵的丰富和深化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清初咏物诗的艺术手法 | 第138-146页 |
一、比兴为上的艺术追求 | 第138-141页 |
二、人情与物理的完美结合 | 第141-143页 |
三、切题抒情的典故运用 | 第143-146页 |
第三节 清初咏物诗的审美意识 | 第146-152页 |
一、立象尽意 | 第146-148页 |
二、物我合一 | 第148-149页 |
三、澄怀味象 | 第149-152页 |
第四章 清初咏物诗学研究 | 第152-236页 |
第一节 清前咏物诗学观照 | 第152-205页 |
一、先秦汉魏六朝咏物诗学 | 第153-162页 |
二、唐代咏物诗学 | 第162-171页 |
三、宋代咏物诗学 | 第171-192页 |
四、金元咏物诗学 | 第192-205页 |
第二节 《佩文斋咏物诗选》编者的咏物诗学观 | 第205-215页 |
一、御选与宏阔缜密的体例 | 第205-208页 |
二、广泛的咏物诗观念——兼论咏物诗的界定 | 第208-212页 |
三、对咏物诗诗教价值的发掘 | 第212-215页 |
第三节 王夫之的咏物诗学观 | 第215-225页 |
一、王夫之的"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论 | 第215-218页 |
二、王夫之的情景论 | 第218-225页 |
第四节 王士禛的咏物诗学观 | 第225-230页 |
一、"神韵说"的提出与诗学内涵 | 第225-227页 |
二、"神韵说"观照下的咏物诗评 | 第227-230页 |
第五节 叶燮的咏物诗学观 | 第230-236页 |
一、"理"、"事"、"情"的诗学内涵 | 第231-233页 |
二、妙于事理的咏物观 | 第233-236页 |
下编 作家论 | 第236-354页 |
第五章 王夫之咏物诗研究 | 第238-262页 |
第一节 王夫之《落花诗》的政治情怀 | 第238-247页 |
一、"匡维世教"、"外周物理"的诗学支持 | 第238-240页 |
二、摇落、萧索的政治背景与"情"、"物"的"相值相取" | 第240-242页 |
三、《落花诗》政治意识探析 | 第242-247页 |
第二节 王夫之咏物诗的屈骚传统 | 第247-262页 |
一、"发愤抒情"的创作模式 | 第248-251页 |
二、忠贞、执着的精神特质 | 第251-257页 |
三、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及其他 | 第257-262页 |
第六章 钱谦益咏物诗研究 | 第262-286页 |
第一节 钱谦益咏棋诗研究 | 第262-274页 |
一、钱谦益的咏棋诗创作 | 第262-265页 |
二、钱谦益咏棋诗的思想内涵 | 第265-269页 |
三、钱谦益咏棋诗中的人生境界 | 第269-274页 |
第二节 钱谦益的其他咏物诗 | 第274-286页 |
一、钱谦益《初学集》中的咏物诗 | 第274-280页 |
二、钱谦益《有学集》中的咏物诗 | 第280-286页 |
第七章 吴伟业咏物诗研究 | 第286-302页 |
第一节 "梅村体"咏物诗中的生命意识 | 第286-292页 |
一、感怀今昔,系一代之兴废 | 第287页 |
二、物是人非,叹人生之无常 | 第287-288页 |
三、悲天悯人,对战争的强烈批判 | 第288-289页 |
四、命运多舛,对文人命运的悲观体验 | 第289-291页 |
五、仕与隐的两难,生命价值的追问 | 第291-292页 |
第二节 "梅村体"咏物诗艺术探析 | 第292-302页 |
一、引小物以寓大旨的《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 | 第292-295页 |
二、从袁凯《白燕》到梅村《白燕吟》 | 第295-302页 |
第八章 王士禛咏物诗研究 | 第302-330页 |
第一节 《秋柳诗》新解 | 第302-308页 |
一、《秋柳诗》的解读困境 | 第302-304页 |
二、《秋柳诗》新解 | 第304-307页 |
三、《秋柳诗》创作心态探析 | 第307-308页 |
第二节 《秋柳诗》的文学史意义 | 第308-314页 |
一、吉川幸次郎的"新美"说 | 第308-310页 |
二、《秋柳诗》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 第310-312页 |
三、社会影响与政治收益 | 第312-314页 |
第三节 王士禛咏物诗的"神韵"之美 | 第314-330页 |
一、"神韵说"的内涵及形成 | 第314-316页 |
二、《秋柳诗》的神韵之美 | 第316-321页 |
三、王士禛早期其他咏物诗中的"神韵" | 第321-324页 |
四、王士禛中后期咏物诗平议 | 第324-330页 |
第九章 清初遗民代表诗人咏花诗研究 | 第330-354页 |
第一节 归庄、余怀的"看花诗"研究 | 第330-341页 |
一、归庄、余怀看花诗的创作 | 第331-333页 |
二、归庄、余怀"看花诗"的思想内涵 | 第333-336页 |
三、归庄、余怀"看花诗"的遗民意识 | 第336-341页 |
第二节 屈大均的咏花诗研究 | 第341-354页 |
一、屈大均及其咏物诗创作 | 第341-343页 |
二、屈大均顺治十六年的咏梅诗 | 第343-346页 |
三、屈大均后期的咏梅诗 | 第346-350页 |
四、屈大均咏菊诗探析 | 第350-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364页 |
致谢 | 第364-3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