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保险的风险及其管理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15-21页 |
2.1 互联网保险的定义 | 第15页 |
2.2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基础 | 第15-16页 |
2.3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 第16-21页 |
2.3.1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过程 | 第16-18页 |
2.3.2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现状 | 第18-21页 |
第三章 互联网保险风险的主要类别 | 第21-28页 |
3.1 网络安全风险 | 第21-22页 |
3.2 监管缺失风险 | 第22-23页 |
3.3 业务发展风险 | 第23-25页 |
3.3.1 保障型产品的比例有待提高 | 第23页 |
3.3.2 经营模式尚不成熟 | 第23-24页 |
3.3.3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第24-25页 |
3.3.4 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 第25页 |
3.4 产品开发风险 | 第25-26页 |
3.5 产品定价风险 | 第26页 |
3.6 信息不对称风险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互联网保险风险的特征和影响 | 第28-32页 |
4.1 互联网保险风险的特征 | 第28-30页 |
4.1.1 互联网环境的复杂性 | 第28页 |
4.1.2 客户群体特征偏年轻化 | 第28-29页 |
4.1.3 运营平台网络化 | 第29-30页 |
4.2 互联网保险风险的影响 | 第30-32页 |
4.2.1 影响了客户的购买决策 | 第30页 |
4.2.2 支付方式存在漏洞 | 第30-31页 |
4.2.3 对保险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干扰 | 第31-32页 |
第五章 互联网保险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32-40页 |
5.1 保险公司的防范对策 | 第32-37页 |
5.1.1 提升管理能力 | 第32页 |
5.1.2 完善经营模式 | 第32-33页 |
5.1.3 提升服务质量 | 第33页 |
5.1.4 引进并培养专业人才 | 第33-34页 |
5.1.5 提升保险公司平台系统水平 | 第34页 |
5.1.6 升级销售模式 | 第34-35页 |
5.1.7 改进与创新保险产品 | 第35-37页 |
5.2 保险监管机构的防范对策 | 第37-38页 |
5.2.1 完善监管体系 | 第37-38页 |
5.2.2 建立多层次系统机制 | 第38页 |
5.2.3 加强监管力度 | 第38页 |
5.3 保险行业协会的防范对策 | 第38-40页 |
5.3.1 推进纠纷对接机制 | 第38-39页 |
5.3.2 搭建互联网维权平台 | 第39页 |
5.3.3 提升保险认知度 | 第39-4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40-4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0页 |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