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管线工程论文

预制综合管廊地震响应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综合管廊发展概况第11-13页
        1.2.1 国外综合管廊发展概况第11-12页
        1.2.2 国内综合管廊发展概况第12-13页
    1.3 综合管廊震害特点、抗震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1 综合管廊震害特点第13-14页
        1.3.2 综合管廊抗震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3 综合管廊抗震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6-18页
第二章 预制综合管廊数值模拟基本理论第18-30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材料本构模型第18-22页
        2.2.1 土体本构模型第18-19页
        2.2.2 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第19-22页
    2.3 粘弹性人工边界条件及地震动输入第22-27页
        2.3.1 粘弹性人工边界第22-24页
        2.3.2 基于粘弹性人工边界条件下的地震动输入方法第24-27页
    2.4 土-结构接触面模拟第27-28页
    2.5 预制综合管廊接头的模拟第28-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预制综合管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0-38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模型尺寸的确定第30页
    3.3 材料本构及参数的确定第30-34页
        3.3.1 土体本构及参数的确定第30-31页
        3.3.2 混凝土损伤本构及参数的确定第31-33页
        3.3.3 钢筋本构及参数的确定第33页
        3.3.4 管道材料参数的确定第33-34页
    3.4 人工边界条件及近场范围的确定第34页
        3.4.1 近场范围的确定第34页
        3.4.2 人工边界条件参数的确定第34页
    3.5 接触的设置第34-35页
    3.6 地震动的输入第35页
    3.7 预制综合管廊接头的模拟第35-36页
    3.8 单元尺寸及网格划分第36-37页
    3.9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整体建模式综合管廊的地震响应分析第38-64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横向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第38-42页
        4.2.1 加速度反应分析第38-39页
        4.2.2 位移反应分析第39-41页
        4.2.3 管道应力分析第41页
        4.2.4 综合管廊混凝土损伤分析第41-42页
    4.3 轴向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第42-46页
        4.3.1 加速度反应分析第42-43页
        4.3.2 位移反应分析第43-44页
        4.3.3 管道应力分析第44-45页
        4.3.4 综合管廊混凝土损伤分析第45-46页
    4.4 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第46-49页
        4.4.1 加速度反应分析第46-47页
        4.4.2 位移反应分析第47-48页
        4.4.3 管道应力分析第48页
        4.4.4 混凝土损伤分析第48-49页
    4.5 组合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第49-55页
        4.5.1 加速度反应分析第49-51页
        4.5.2 位移反应分析第51-54页
        4.5.3 管道应力分析第54页
        4.5.4 综合管廊混凝土损伤分析第54-55页
    4.6 地震动差异对综合管廊地震响应的影响第55-61页
        4.6.1 加速度反应分析第56-58页
        4.6.2 位移反应分析第58-60页
        4.6.3 管道应力分析第60页
        4.6.4 混凝土损伤分析第60-61页
    4.7 管道与支座接触差异对管道响应的影响第61-62页
        4.7.1 管道加速度反应分析第61-62页
        4.7.2 管道应力分析第62页
    4.8 本章小节第62-64页
第五章 带接头综合管廊的地震响应分析第64-74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加速度反应分析第64-67页
    5.3 位移反应分析第67-69页
    5.4 管道应力分析第69-70页
    5.5 混凝土损伤分析第70-73页
    5.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6.1 全文总结第74-75页
    6.2 工作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致谢第80-82页
作者简介第8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第8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家庭儿童房的活动区域空间设计研究
下一篇:玲南尾矿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坝体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