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施工组织与计划论文--施工计划管理论文--造价管理论文

我国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制度与专家证人制度对比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4-17页
        1.2.1 英美专家证人制度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我国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制度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现有研究评述第16-17页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17页
        1.3.1 研究目标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制度与专家证人制度的对比第19-37页
    2.1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人与专家证人的比较第19-27页
        2.1.1 职能定位不一样第19-20页
        2.1.2 资格要求不一致第20-21页
        2.1.3 享有的权利略有不同第21-22页
        2.1.4 承担的义务稍有差别第22-23页
        2.1.5 法律责任不尽相同第23-25页
        2.1.6 管理制度差异大第25-26页
        2.1.7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人与专家证人的对比总结第26-27页
    2.2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程序与专家证人程序的比较第27-31页
        2.2.1 程序的受重视程度不同第27页
        2.2.2 启动程序差异巨大第27-28页
        2.2.3 选任程序差别大第28-29页
        2.2.4 出庭质证程序不尽相同第29-30页
        2.2.5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程序与专家证人程序的对比总结第30-31页
    2.3 鉴定意见与专家证言的比较第31-35页
        2.3.1 表现形式不一样第31-32页
        2.3.2 可采性审查差别大第32-33页
        2.3.3 证明力有差异第33-35页
        2.3.4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意见与专家证言的对比总结第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基于专家证人制度分析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制度的不足第37-46页
    3.1 司法鉴定人的不足第37-39页
        3.1.1 综合能力不足第37-38页
        3.1.2 责任意识不强第38-39页
        3.1.3 “以鉴代审”问题突出第39页
    3.2 司法鉴定程序的不足第39-42页
        3.2.1 启动程序不平等第39-40页
        3.2.2 实施程序的中立性受创第40-41页
        3.2.3 质证程序流于形式第41-42页
    3.3 司法鉴定意见的不足第42-43页
        3.3.1 合法性审查欠缺第42页
        3.3.2 实际证明力过大第42-43页
    3.4 司法鉴定管理中的不足第43-45页
        3.4.1 鉴定收费不统一第43-44页
        3.4.2 诚信管理形式化第44页
        3.4.3 针对性法规不完善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借鉴专家证人制度完善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制度第46-60页
    4.1 提高鉴定人的综合素质第46-52页
        4.1.1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人综合素质构成第46-47页
        4.1.2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人综合素质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7-51页
        4.1.3 提高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人综合素质的措施第51-52页
    4.2 充分发挥专家辅助人的功能第52-54页
        4.2.1 专家辅助人的概念第52-53页
        4.2.2 专家辅助人的功能第53-54页
        4.2.3 推动专家辅助人应用的措施第54页
    4.3 健全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管理机制第54-59页
        4.3.1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管理机制框架构想第54-55页
        4.3.2 准入机制第55-56页
        4.3.3 程序机制第56-57页
        4.3.4 约束机制第57-58页
        4.3.5 激励机制第58-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5.1 研究结论第60-61页
    5.2 研究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7-68页
附录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房屋买卖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下一篇:长春市宽城区深化政务公开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