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2.1 英美专家证人制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我国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制度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制度与专家证人制度的对比 | 第19-37页 |
2.1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人与专家证人的比较 | 第19-27页 |
2.1.1 职能定位不一样 | 第19-20页 |
2.1.2 资格要求不一致 | 第20-21页 |
2.1.3 享有的权利略有不同 | 第21-22页 |
2.1.4 承担的义务稍有差别 | 第22-23页 |
2.1.5 法律责任不尽相同 | 第23-25页 |
2.1.6 管理制度差异大 | 第25-26页 |
2.1.7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人与专家证人的对比总结 | 第26-27页 |
2.2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程序与专家证人程序的比较 | 第27-31页 |
2.2.1 程序的受重视程度不同 | 第27页 |
2.2.2 启动程序差异巨大 | 第27-28页 |
2.2.3 选任程序差别大 | 第28-29页 |
2.2.4 出庭质证程序不尽相同 | 第29-30页 |
2.2.5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程序与专家证人程序的对比总结 | 第30-31页 |
2.3 鉴定意见与专家证言的比较 | 第31-35页 |
2.3.1 表现形式不一样 | 第31-32页 |
2.3.2 可采性审查差别大 | 第32-33页 |
2.3.3 证明力有差异 | 第33-35页 |
2.3.4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意见与专家证言的对比总结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基于专家证人制度分析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制度的不足 | 第37-46页 |
3.1 司法鉴定人的不足 | 第37-39页 |
3.1.1 综合能力不足 | 第37-38页 |
3.1.2 责任意识不强 | 第38-39页 |
3.1.3 “以鉴代审”问题突出 | 第39页 |
3.2 司法鉴定程序的不足 | 第39-42页 |
3.2.1 启动程序不平等 | 第39-40页 |
3.2.2 实施程序的中立性受创 | 第40-41页 |
3.2.3 质证程序流于形式 | 第41-42页 |
3.3 司法鉴定意见的不足 | 第42-43页 |
3.3.1 合法性审查欠缺 | 第42页 |
3.3.2 实际证明力过大 | 第42-43页 |
3.4 司法鉴定管理中的不足 | 第43-45页 |
3.4.1 鉴定收费不统一 | 第43-44页 |
3.4.2 诚信管理形式化 | 第44页 |
3.4.3 针对性法规不完善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借鉴专家证人制度完善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制度 | 第46-60页 |
4.1 提高鉴定人的综合素质 | 第46-52页 |
4.1.1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人综合素质构成 | 第46-47页 |
4.1.2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人综合素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4.1.3 提高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人综合素质的措施 | 第51-52页 |
4.2 充分发挥专家辅助人的功能 | 第52-54页 |
4.2.1 专家辅助人的概念 | 第52-53页 |
4.2.2 专家辅助人的功能 | 第53-54页 |
4.2.3 推动专家辅助人应用的措施 | 第54页 |
4.3 健全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管理机制 | 第54-59页 |
4.3.1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管理机制框架构想 | 第54-55页 |
4.3.2 准入机制 | 第55-56页 |
4.3.3 程序机制 | 第56-57页 |
4.3.4 约束机制 | 第57-58页 |
4.3.5 激励机制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