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处理剩余污泥工艺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特征 | 第12-15页 |
1.2.1 物理性质 | 第12页 |
1.2.2 化学性质 | 第12-13页 |
1.2.3 微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1.3 污泥常规处置、利用方式 | 第15-18页 |
1.3.1 焚烧 | 第15页 |
1.3.2 堆肥 | 第15-16页 |
1.3.3 卫生填埋 | 第16页 |
1.3.4 其他利用方式 | 第16-18页 |
1.4 人工湿地污泥处理新工艺 | 第18-23页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2 运行参数设计 | 第21-22页 |
1.4.3 处理效果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3-24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2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4-26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2.3 剩余污泥特征及运行参数设计 | 第26-28页 |
2.4 样品采集与检测方法 | 第28-30页 |
2.4.1 样品采集 | 第28页 |
2.4.2 样品检测方法 | 第28-30页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人工湿地出水水质分析 | 第31-41页 |
3.1 出水pH变化 | 第31-32页 |
3.2 出水COD变化 | 第32-34页 |
3.3 出水TP变化 | 第34-35页 |
3.4 出水中氮的去除 | 第35-39页 |
3.4.1 氨氮含量变化 | 第36-37页 |
3.4.2 硝酸盐含量变化 | 第37-39页 |
3.4.3 总氮含量变化 | 第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植物体内重金属分布差异性 | 第41-54页 |
4.1 植物生长状况 | 第41-43页 |
4.2 不同植物体内重金属分布差异性 | 第43-48页 |
4.2.1 芦苇(Ⅱ单元)体内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4.2.2 美人蕉体内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4.2.3 不同植物体内重金属显著性检验分析 | 第46-48页 |
4.3 同种植物体内重金属分布差异性 | 第48-53页 |
4.3.1 芦苇(Ⅰ单元)体内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4.3.2 芦苇体内重金属显著性检验分析 | 第50-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人工湿地积存污泥特性分析 | 第54-66页 |
5.1 污泥周期内的脱水性能及VS变化 | 第54-56页 |
5.2 积存污泥含水率与营养元素含量 | 第56-62页 |
5.2.1 污泥含水率变化 | 第56-58页 |
5.2.2 污泥有机质含量变化 | 第58-59页 |
5.2.3 污泥总氮含量变化 | 第59页 |
5.2.4 污泥做碳源强化脱氮实验 | 第59-61页 |
5.2.5 污泥全磷含量变化 | 第61-62页 |
5.3 植物生长高度变化 | 第62-64页 |
5.4 植物高度与污泥营养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人工湿地污泥积存速率与堵塞预测 | 第66-70页 |
6.1 污泥积存速率 | 第66-67页 |
6.2 人工湿地系统中EPS分布 | 第67-68页 |
6.3 堵塞预测 | 第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7.1 结论 | 第70-71页 |
7.2 建议与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