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东山H3-1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措施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滑坡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 | 第21-31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22-25页 |
2.2.1 气象 | 第22-24页 |
2.2.2 水文 | 第24-25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25-27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27-28页 |
2.5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8-30页 |
2.5.1 地质构造 | 第28-29页 |
2.5.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9-30页 |
2.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滑坡发育基本特征 | 第31-43页 |
3.1 滑坡形态特征 | 第31-34页 |
3.2 滑坡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 第34-36页 |
3.2.1 坡体 | 第34-35页 |
3.2.2 滑带(滑面) | 第35-36页 |
3.2.3 滑床 | 第36页 |
3.3 滑坡水文地质特征 | 第36-37页 |
3.4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37-41页 |
3.4.1 样品的采集 | 第37-38页 |
3.4.2 物理性质 | 第38-40页 |
3.4.3 力学性质 | 第40-41页 |
3.5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东山H3-1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43-66页 |
4.1 滑坡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 第43-45页 |
4.1.1 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4.1.2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理分析 | 第45页 |
4.2 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4.3 定量分析 | 第46-64页 |
4.3.1 极限平衡分析法 | 第46-50页 |
4.3.2 数值分析法 | 第50-64页 |
4.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东山H3-1滑坡治理措施研究 | 第66-77页 |
5.1 东山H3-1滑坡治理的必要性 | 第66-67页 |
5.2 防治原则和治理目标 | 第67页 |
5.2.1 防治原则 | 第67页 |
5.2.2 治理目标 | 第67页 |
5.3 滑坡治理方案 | 第67-68页 |
5.4 东山H3-1滑坡治理工程数值模拟 | 第68-76页 |
5.4.1 参数选取 | 第69页 |
5.4.2 模型范围及网格划分 | 第69-70页 |
5.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5.5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