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土壤有机碳组分 | 第11-13页 |
1.2.2 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其组成研究 | 第13-16页 |
1.2.3 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 黑土试验区概况 | 第20-21页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20页 |
2.1.2 供试土壤 | 第20-21页 |
2.1.3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 第21页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22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1页 |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 | 第23-29页 |
3.1.1 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特征 | 第23-26页 |
3.1.2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布 | 第26-28页 |
3.1.3 土壤总有机碳与团聚体质量分数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密度组分中碳氮的分配变化 | 第29-33页 |
3.2.1 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3.2.2 土壤轻重组有机碳含量变化 | 第30-31页 |
3.2.3 土壤轻重组氮含量变化 | 第31-32页 |
3.2.4 土壤及各密度组分的C/N比值 | 第32-33页 |
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团聚体内密度组分碳氮的分配变化 | 第33-36页 |
3.3.1 土壤团聚体中游离态轻组碳氮含量 | 第33-34页 |
3.3.2 土壤团聚体闭蓄态轻组碳氮含量 | 第34-35页 |
3.3.3 土壤团聚体重组碳氮含量 | 第35-36页 |
3.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腐殖质组成 | 第36-39页 |
3.4.1 土壤富里酸含量变化 | 第36-37页 |
3.4.2 土壤胡敏酸含量变化 | 第37-38页 |
3.4.3 土壤胡敏素含量变化 | 第38页 |
3.4.4 土壤PQ值变化 | 第38-39页 |
3.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 | 第39-41页 |
3.5.1 土壤团聚体中富里酸含量变化 | 第39页 |
3.5.2 土壤团聚体中胡敏酸含量变化 | 第39-40页 |
3.5.3 土壤团聚体中胡敏素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4.1 土层深度对团聚体粒级分布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41页 |
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密度组分的影响 | 第42页 |
4.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5.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 | 第43页 |
5.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 | 第43页 |
5.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密度组分碳氮的分配变化 | 第43页 |
5.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腐殖质组成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