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2 关乎集约用地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概念与理论 | 第17-1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1 集约用地 | 第17页 |
2.1.2 现代农业发展 | 第17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17-19页 |
2.2.1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 第17-18页 |
2.2.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第18页 |
2.2.3 土地报酬变化规律 | 第18-19页 |
3 集约用地与现代农业的互动机制分析 | 第19-25页 |
3.1 现代农业特点及发展模式分析 | 第19-21页 |
3.1.1 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回顾 | 第19-20页 |
3.1.2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分析 | 第20-21页 |
3.2 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1-22页 |
3.3 集约用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 第22-25页 |
3.3.1 集约用地与农业转型升级 | 第23页 |
3.3.2 集约用地与农业均衡发展 | 第23-24页 |
3.3.3 集约用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24-25页 |
4 基于集约用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25-31页 |
4.1 基于集约用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 第25-26页 |
4.1.1 农地资源利用状况 | 第25-26页 |
4.1.2 农地投入产出效应 | 第26页 |
4.2 基于集约用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 第26-31页 |
4.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4.2.2 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 第27-28页 |
4.2.3 指标说明 | 第28-31页 |
5 集约用地与现代农业发展实证研究 | 第31-45页 |
5.1 淮北平原区概况 | 第31-35页 |
5.1.1 淮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现状 | 第31-34页 |
5.1.2 淮北平原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问题 | 第34-35页 |
5.2 淮北平原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 第35-45页 |
5.2.1 淮北平原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 第35-36页 |
5.2.2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6-37页 |
5.2.3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5.2.4 淮北平原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43-45页 |
6 基于淮北平原实证分析的思考 | 第45-48页 |
6.1 农村承包地流转过程中要对“三权分置”进行顶层设计 | 第45-46页 |
6.2 依据区域资源禀赋,构建“1+N”的土地整治模式体系 | 第46页 |
6.3 培养与造就新型农民,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 第46-47页 |
6.4 因地、因产业制宜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 第47-48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7.2 研究讨论 | 第48-50页 |
7.2.1 不足之处 | 第48-49页 |
7.2.2 讨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