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问题来源 | 第14-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现状与相关知识 | 第19-35页 |
2.1 不确定限量弧路由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1.1 鲁棒的前置式方法 | 第19-20页 |
2.1.2 完全响应式方法 | 第20-21页 |
2.1.3 预测-响应式方法 | 第21-22页 |
2.2 网络溯源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3 多头绒泡菌模型及计算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2.3.1 细胞形态多样 | 第24-25页 |
2.3.2 食物源趋向 | 第25-27页 |
2.3.3 正反馈现象 | 第27-28页 |
2.4 相关知识 | 第28-33页 |
2.4.1 遗传编程 | 第28-30页 |
2.4.2 分布估计算法 | 第30-31页 |
2.4.3 多头绒泡菌数学模型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超启发式遗传编程求解不确定限量弧路由问题 | 第35-57页 |
3.1 问题定义 | 第36-39页 |
3.2 超启发式遗传编程求解方法 | 第39-44页 |
3.2.1 元算法 | 第39-43页 |
3.2.2 遗传编程相关参数设置 | 第43-44页 |
3.3 实验分析 | 第44-56页 |
3.3.1 实验设置 | 第44-45页 |
3.3.2 参数分析 | 第45-49页 |
3.3.3 对比实验 | 第49-54页 |
3.3.4 进一步分析 | 第54-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合作协同演化算法求解不确定限量弧路由问题 | 第57-81页 |
4.1 解-策略表达方式 | 第58-61页 |
4.1.1 解的表达 | 第58-59页 |
4.1.2 解的执行 | 第59-61页 |
4.2 合作协同演化算法SoPoC | 第61-65页 |
4.2.1 适应性评估 | 第63-64页 |
4.2.2 子种群演化算法 | 第64页 |
4.2.3 方法小结 | 第64-65页 |
4.3 实验设计 | 第65-66页 |
4.3.1 实验设置 | 第65-66页 |
4.3.2 参数分析 | 第66页 |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6-78页 |
4.4.1 实验结果 | 第67-74页 |
4.4.2 进一步分析 | 第74-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5章 基于多头绒泡菌觅食行为的多Agent模型 | 第81-95页 |
5.1 自组织计算理论 | 第82-83页 |
5.2 PMAS介绍 | 第83-89页 |
5.2.1 演化环境 | 第83页 |
5.2.2 Agent结构 | 第83-84页 |
5.2.3 Agent行为规则 | 第84-88页 |
5.2.4 Agents交互行为规则验证 | 第88-89页 |
5.3 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 | 第89-93页 |
5.3.1 最短路径问题求解及个体数量变化分析 | 第89-91页 |
5.3.2 迷宫问题求解及Agents行为量占比分析 | 第91-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多头绒泡菌模型求解网络路径优化与溯源问题 | 第95-121页 |
6.1 多头绒泡菌模型求解旅行商问题 | 第95-113页 |
6.1.1 问题定义 | 第96-97页 |
6.1.2 进化计算方法求解单、多目标旅行商问题 | 第97-101页 |
6.1.3 基于PMM优化蚁群算法 | 第101-103页 |
6.1.4 实验分析 | 第103-113页 |
6.1.5 小结 | 第113页 |
6.2 多头绒泡菌模型求解网络溯源问题 | 第113-119页 |
6.2.1 问题描述 | 第114页 |
6.2.2 受多头绒泡菌启发的溯源方法 | 第114-116页 |
6.2.3 实验分析 | 第116-118页 |
6.2.4 小结 | 第118-11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21-125页 |
7.1 总结 | 第121-122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2-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