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0页 | 
| 1.2.1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 第18-20页 | 
| 1.2.2 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的应用与研究 | 第20-25页 | 
| 1.2.3 粉煤灰的活性激发 | 第25-28页 | 
| 1.2.4 土与煤岩类材料的电化学改性 | 第28-30页 | 
| 1.3 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30页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0-31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的配比及特性 | 第33-61页 | 
| 2.1 原材料的选择与特性测试 | 第33-40页 | 
| 2.1.1 原材料的选择 | 第33页 | 
| 2.1.2 粉煤灰特性测试 | 第33-36页 | 
| 2.1.3 煤矸石特性测试 | 第36-38页 | 
| 2.1.4 水泥特性测试 | 第38-40页 | 
| 2.1.5 复合添加剂的选用及特性 | 第40页 | 
| 2.2 充填材料配比及其早龄期物理力学特性的测试与分析 | 第40-53页 | 
| 2.2.1 测试方法与仪器 | 第40-41页 | 
| 2.2.2 试件制备 | 第41-42页 | 
| 2.2.3 测试方案 | 第42-43页 | 
| 2.2.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3-53页 | 
| 2.3 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的流变性测试与分析 | 第53-59页 | 
| 2.3.1 测试仪器与原理 | 第53-54页 | 
| 2.3.2 测试方案 | 第54-55页 | 
| 2.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5-5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三章 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的水化动力过程与水化机理研究 | 第61-83页 | 
| 3.1 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的水化特性测试与分析 | 第61-73页 | 
| 3.1.1 水化放热特性的测试 | 第61-65页 | 
| 3.1.2 体积电阻率特性的测试 | 第65-68页 | 
| 3.1.3 水化产物的测试 | 第68-69页 | 
| 3.1.4 微观结构的测试 | 第69-73页 | 
| 3.2 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的水化动力过程 | 第73-78页 | 
| 3.2.1 水化动力学模型 | 第74-75页 | 
| 3.2.2 水化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 | 第75-76页 | 
| 3.2.3 水化动力过程的转变特征 | 第76-78页 | 
| 3.3 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的水化机理分析 | 第78-80页 | 
| 3.4 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的缺陷及致因分析 | 第80-8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四章 碱激发低钙粉煤灰活性的试验研究 | 第83-105页 | 
| 4.1 碱激发低钙粉煤灰活性的试验 | 第83-96页 | 
| 4.1.1 活性离子浸出的测试 | 第83-90页 | 
| 4.1.2 浸出溶液pH的测试 | 第90-91页 | 
| 4.1.3 矿物组分变化的测试 | 第91-92页 | 
| 4.1.4 化学基团变化的测试 | 第92-95页 | 
| 4.1.5 微观结构变化的测试 | 第95-96页 | 
| 4.2 反应产物的形成与机理分析 | 第96-98页 | 
| 4.3 碱激发改性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的早龄期强度与变形特性 | 第98-102页 | 
| 4.3.1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 第98-100页 | 
|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 第五章 电化学强化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强度与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105-127页 | 
| 5.1 电化学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05-107页 | 
| 5.1.1 直流电场作用下的电极反应 | 第105-107页 | 
| 5.1.2 带电粒子/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 | 第107页 | 
| 5.2 电化学改性的试验 | 第107-122页 | 
| 5.2.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08-110页 | 
| 5.2.2 试验装置 | 第110-111页 | 
| 5.2.3 试验步骤 | 第111-112页 | 
| 5.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2-122页 | 
| 5.3 电化学作用改变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强度与变形的机理分析 | 第122-12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 第六章 未改性与改性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充填开采控制地表沉陷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7-145页 | 
| 6.1 22618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 | 第127-129页 | 
| 6.2 22618工作面长壁垮落法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测 | 第129-131页 | 
| 6.3 22618工作面充填开采长度的确定与充填工艺技术 | 第131-137页 | 
| 6.3.1 充填开采长度的确定 | 第131-135页 | 
| 6.3.2 充填开采工艺技术 | 第135-137页 | 
| 6.4 22618工作面充填开采地表沉陷控制效果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137-143页 | 
| 6.4.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137页 | 
| 6.4.2 模拟方案 | 第137-139页 | 
| 6.4.3 未改性与改性粉煤灰膏体充填材料充填效果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139-143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9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145-148页 | 
| 7.2 展望 | 第148-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 
| 致谢 | 第159-16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1-163页 |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