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赔偿评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商标侵权损害赔偿评估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损害赔偿的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第二章 商标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与司法实践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商标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商标侵权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 | 第20-23页 |
一、样本案例的选取 | 第20-21页 |
二、司法判决特点 | 第21-22页 |
三、原告请求额与法院判决额的比较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商标侵权的典型形式 | 第23-27页 |
一、“正向混淆”类侵权案件 | 第24页 |
二、“反向混淆”类侵权案件 | 第24-26页 |
三、损害商标功能类侵权案件 | 第26页 |
四、涉及网络交易平台的商标侵权案件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反向混淆”类商标侵权损害赔偿的评估路径 | 第28-32页 |
第一节 商标反向混淆的内涵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29-31页 |
一、依照权利人损失确定赔偿数额 | 第29-30页 |
二、依照侵权人获利确定赔偿数额 | 第30页 |
三、参照商标许可费确定赔偿数额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评估方法的选择与改进 | 第32-38页 |
第一节 传统评估方法适用性分析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市场法改进 | 第33-37页 |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三、对于市场法的改进步骤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评估案例分析 | 第38-49页 |
第一节 案例简介 | 第38-39页 |
一、案件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二、赔偿数额判定要旨 | 第39页 |
第二节 评估要素分析 | 第39-41页 |
一、评估目的 | 第39页 |
二、评估基准日 | 第39-40页 |
三、评估方法 | 第40页 |
四、评估假设 | 第40页 |
五、评估师定位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评估过程 | 第41-47页 |
一、确定准则层的模糊关系矩阵 | 第41-45页 |
二、确定目标层的模糊关系矩阵 | 第45-46页 |
三、确定评估值 | 第46页 |
四、参照物评分 | 第46页 |
五、赔偿数额的确定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61页 |
附录A 参照物Ⅰ的评分过程 | 第54-56页 |
一、确定准则层的模糊关系矩阵 | 第54-55页 |
二、确定目标层的模糊关系矩阵 | 第55-56页 |
三、确定评估值 | 第56页 |
附录B 参照物Ⅱ的评分过程 | 第56-58页 |
一、确定准则层的模糊关系矩阵 | 第56-57页 |
二、确定目标层的模糊关系矩阵 | 第57-58页 |
三、确定评估值 | 第58页 |
附录C 参照物Ⅲ的评分过程 | 第58-61页 |
一、确定准则层的模糊关系矩阵 | 第58-59页 |
二、确定目标层的模糊关系矩阵 | 第59-60页 |
三、确定评估值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