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6页 |
1 植物与昆虫的协同适应 | 第12-13页 |
·蜜源植物花部综合特征与访花昆虫的协同适应 | 第12-13页 |
·访花昆虫结构与生理与蜜源植物的协同适应 | 第13页 |
2 蜜源植物与访花昆虫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名录及主要访花昆虫类群 | 第16-42页 |
1 概述 | 第16-19页 |
·访花昆虫的概念 | 第16页 |
·研究地区及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16-19页 |
·研究地区 | 第16-17页 |
·长白山地区自然概况 | 第17-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41页 |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名录 | 第20-35页 |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的科属分配 | 第35-39页 |
·长白山地区主要访花昆虫类群 | 第39-41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1-42页 |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组成 | 第41页 |
·长白山地区重要访花昆虫类群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蜜源植物花部特征与访花昆虫的适应 | 第42-58页 |
1 概述 | 第42-44页 |
·花的组成部分及其形态结构 | 第42-4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5页 |
·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的花部特征及其主要访花昆虫类群 | 第44-55页 |
·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与访花昆虫类群的关系 | 第5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5-58页 |
·花的外部形态结构及颜色对访花昆虫的影响 | 第55-57页 |
·花部综合特征与访花昆虫的适应关系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蜜源植物的花粉形态与访花昆虫的适应 | 第58-71页 |
1 概述 | 第58-60页 |
·花粉的形态 | 第58-59页 |
·研究现状 | 第59-60页 |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 第6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9页 |
·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的花粉形态 | 第60-69页 |
·花粉形态与访花昆虫类群的关系 | 第69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9-71页 |
第五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蜜源植物花的气味与访花昆虫的适应 | 第71-78页 |
1 概述 | 第71页 |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 第71-72页 |
·研究材料 | 第71页 |
·气味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 第71-7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11 种蜜源植物花乙醇提取物的成分 | 第72-76页 |
·11 种蜜源植物花乙醇提取物成分与访花昆虫的关系 | 第76-77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7-78页 |
第六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访花昆虫外部形态与昆虫访花的适应 | 第78-82页 |
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 | 第78页 |
·昆虫触角的类型 | 第78页 |
·昆虫口器的类型 | 第78页 |
·昆虫翅的类型 | 第78页 |
·昆虫胸足的类型 | 第7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8-80页 |
·熊蜂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 第78-79页 |
·花天牛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 第79页 |
·食蚜蝇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 第79-80页 |
·蝶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 第8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80-82页 |
第七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访花昆虫消化道形态与昆虫访花的适应 | 第82-95页 |
1 概述 | 第82-83页 |
·昆虫消化道的基本构造 | 第82-83页 |
·昆虫消化道的研究概况 | 第83页 |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 第83-84页 |
·研究材料 | 第83-84页 |
·研究方法 | 第8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4页 |
·熊蜂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 第84-87页 |
·花天牛亚科昆虫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 第87-90页 |
·食蚜蝇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 第90-92页 |
·蝶类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 第92-9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94-95页 |
第八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访花昆虫触角感受器与昆虫访花的适应 | 第95-117页 |
1 概述 | 第95-96页 |
·昆虫触角感受器的分类 | 第95页 |
·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研究情况 | 第95-96页 |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 第96-97页 |
·研究材料 | 第96页 |
·研究方法 | 第96-9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15页 |
·熊蜂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 第97-101页 |
·花天牛亚科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 第101-107页 |
·食蚜蝇科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 第107-110页 |
·蝶类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 第110-11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115-117页 |
第九章 总结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8页 |
附录 | 第128-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