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8-24页 |
1.1.1 单层二维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 | 第18-21页 |
1.1.2 多层二维材料的性质 | 第21-24页 |
1.2 界面位错 | 第24-30页 |
1.2.1 界面位错的性质 | 第24-28页 |
1.2.2 界面位错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3 层间相互作用势的研究现状 | 第30-37页 |
1.3.1 结合能 | 第31页 |
1.3.2 广义堆垛能 | 第31-37页 |
1.4 层间势调控存在的几个问题 | 第37-3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计算方法 | 第40-58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第一性原理 | 第41-49页 |
2.2.1 波恩-奥本海默近似 | 第41-42页 |
2.2.2 哈特里-福克方程 | 第42-43页 |
2.2.3 密度泛函理论 | 第43-49页 |
2.2.4 VASP(Vienna Ab-inito Simulation Package)软件简介 | 第49页 |
2.3 Frenkel-Kontorova理论 | 第49-55页 |
2.3.1 Sine-Gordon方程 | 第49-51页 |
2.3.2 面心立方(111)界面模型 | 第51-55页 |
2.4 三种计算方法的联系 | 第55-58页 |
第三章 化学修饰调控层间势 | 第58-84页 |
3.1 石墨烯/铜(111)体系 | 第58-75页 |
3.1.1 引言 | 第58-59页 |
3.1.2 计算方法 | 第59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4页 |
3.1.4 总结 | 第74-75页 |
3.2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体系 | 第75-84页 |
3.2.1 引言 | 第75页 |
3.2.2 计算细节 | 第75-76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3.2.4 总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压力调控层间势 | 第84-100页 |
4.1 双层过渡金属硫化物体系 | 第84-89页 |
4.1.1 引言 | 第84页 |
4.1.2 计算方法 | 第84-85页 |
4.1.3 结果与讨论 | 第85-89页 |
4.1.4 结论 | 第89页 |
4.2 氮化硼(石墨烯)/二硫化钼体系 | 第89-100页 |
4.2.1 引言 | 第89-90页 |
4.2.2 计算细节 | 第90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7页 |
4.2.4 结论 | 第97-100页 |
第五章 近邻层对相邻层层间势的影响 | 第100-114页 |
5.1 引言 | 第100-101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10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3页 |
5.3.1 双层异质结的界面能 | 第101-106页 |
5.3.2 三层异质结的界面能 | 第106-113页 |
5.4 总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体系参量对界面位错的影响 | 第114-126页 |
6.1 引言 | 第114页 |
6.2 一维体系参量对位错结构的影响 | 第114-120页 |
6.3 二维体系参量对界面位错的影响 | 第120-12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7.1 总结 | 第126-127页 |
7.2 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