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9-28页 |
1.3.1 秸秆投入与施肥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 第19-22页 |
1.3.2 秸秆投入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第22-25页 |
1.3.3 秸秆投入与施肥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25-2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1 不同秸秆投入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作物产量及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28页 |
1.4.2 不同秸秆投入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 | 第28页 |
1.4.3 不同秸秆投入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28页 |
1.4.4 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土壤CO_2排放及其调控因子间的相互关系 | 第28-29页 |
1.4.5 不同秸秆投入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温室效应的影响 | 第2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0-38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3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0-32页 |
2.2.1 试验处理设置 | 第30-31页 |
2.2.2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2.3 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2.3.1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测定 | 第32页 |
2.3.2 土壤水热因子测定 | 第32-33页 |
2.3.3 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测定 | 第33页 |
2.3.4 土壤碳循环相关酶测定 | 第33-34页 |
2.3.5 土壤地上部含氮量测定 | 第34页 |
2.3.6 作物产量及生物量测定 | 第34页 |
2.4 试验指标计算方法 | 第34-37页 |
2.4.1 温室气体排放测算 | 第34-35页 |
2.4.2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库管理指数计算 | 第35页 |
2.4.3 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 第35页 |
2.4.4 氮肥利用效率计算 | 第35-36页 |
2.4.5 温室气体效应计算 | 第36-37页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秸秆周年投入和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 第38-52页 |
3.1 不同处理间小麦与玉米产量差异 | 第38-40页 |
3.2 不同处理间小麦与玉米生物量差异 | 第40-42页 |
3.3 不同处理小麦与玉米氮肥利用效率分析 | 第42-47页 |
3.3.1 不同处理间小麦与玉米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42-44页 |
3.3.2 不同处理间小麦与玉米氮肥利用状况分析 | 第44-47页 |
3.4 不同处理小麦与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 第47-50页 |
3.4.1 不同处理间小麦与玉米土壤储水量的差异 | 第47-48页 |
3.4.2 不同处理间小麦与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48-50页 |
3.5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秸秆周年投入和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第52-66页 |
4.1 不同处理间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 | 第52-55页 |
4.2 秸秆投入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第55-63页 |
4.2.1 不同处理间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差异 | 第55页 |
4.2.2 秸秆投入与施肥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3 秸秆投入与施肥对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 第57-60页 |
4.2.4 秸秆投入与施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 第60-63页 |
4.3 不同处理间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土壤碳库指数的差异 | 第63-64页 |
4.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土壤碳排放及其影响因子对秸秆周年投入和施肥的响应 | 第66-93页 |
5.1 不同处理间小麦与玉米生育期土壤CO_2排放的变化 | 第66-72页 |
5.2 小麦与玉米生育期内土壤CO_2排放对土壤水热因子的响应 | 第72-83页 |
5.2.1 不同处理间小麦与玉米生育期土壤水热因子变化 | 第72-77页 |
5.2.2 不同处理间小麦与玉米生育期CO_2排放与土壤水热因子间的关系 | 第77-83页 |
5.3 小麦与玉米生育期内土壤CO_2排放、活性碳组分及碳循环相关酶活性间的关系 | 第83-91页 |
5.4 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秸秆周年投入和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土壤N2O与 CH4排放的影响 | 第93-105页 |
6.1 不同处理间小麦与玉米生育期土壤N2O排放的变化 | 第93-99页 |
6.2 不同处理间小麦与玉米生育期土壤CH4排放的变化 | 第99-104页 |
6.3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秸秆周年投入和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 | 第105-112页 |
7.1 不同处理间小麦-玉米轮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增温潜势的变化 | 第105-107页 |
7.2 不同处理间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净初级生产力增温潜势的变化 | 第107-110页 |
7.3 不同处理间小麦-玉米轮作模式综合增温潜势的变化 | 第110页 |
7.4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12-126页 |
8.1 讨论 | 第112-123页 |
8.1.1 秸秆投入和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8.1.2 秸秆投入和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8.1.3 秸秆投入和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土壤CO_2排放及其调控因子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8.1.4 秸秆投入和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土壤N2O和 CH4排放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8.1.5 秸秆投入和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8.2 结论 | 第123-125页 |
8.3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作者简介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