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5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锂硫电池工作原理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5页 |
1.3 锂硫电池正极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3.1 非极性材料的物理限制 | 第15-17页 |
1.3.2 极性材料的化学吸附 | 第17-19页 |
1.3.3 极性材料的催化作用 | 第19-21页 |
1.4 锂硫电池涂层隔膜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5 锂硫电池负极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5.1 非锂金属材料作为负极 | 第24-25页 |
1.5.2 人造SEI膜 | 第25-26页 |
1.5.3 富锂合金负极 | 第26页 |
1.5.4 构建锂宿主材料 | 第26-27页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章 B、N共掺杂石墨烯支撑硫正极材料在锂硫半电池及锗硫全电池中的应用 | 第35-57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及表征 | 第36-3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2.2.2 BNG的合成 | 第36-37页 |
2.2.3 Ge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37页 |
2.2.4 Li_2S_4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2.2.5 表征手段 | 第37-38页 |
2.2.6 Li-S半电池的电化学测试 | 第38页 |
2.2.7 Ge-S全电池的电化学测试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第三章 Co,N共掺杂的中空多面体嵌入三维导电骨架结构在高性能锂硫全电池中的双重作用 | 第57-87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实验及表征 | 第58-61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58页 |
3.2.2 磺化聚苯乙烯的制备 | 第58-59页 |
3.2.3 HPTCF的制备 | 第59页 |
3.2.4 S@HPTCF的制备 | 第59页 |
3.2.5 材料表征 | 第59-60页 |
3.2.6 锂硫半电池的电化学测试 | 第60页 |
3.2.7 锂负极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0页 |
3.2.8 锂硫全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0-61页 |
3.2.9 穿梭电流的测试 | 第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80页 |
3.3.1 HPTCF的合成及表征 | 第61-65页 |
3.3.2 HPTCF在锂硫半电池中的电化学分析 | 第65-72页 |
3.3.3 HPTCF在锂硫全电池中的电化学分析 | 第72-8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第四章 导电碳化铌纳米晶作为高效率多硫化物吸附剂在锂硫电池中的性能研究 | 第87-113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实验及表征 | 第88-90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88页 |
4.2.2 碳化铌的制备 | 第88页 |
4.2.3 碳化铌涂层隔膜(NCM)的制备 | 第88-89页 |
4.2.4 多硫化锂溶液的制备 | 第89页 |
4.2.5 多硫化锂吸附量的测定 | 第89页 |
4.2.6 材料表征 | 第89页 |
4.2.7 电化学性质测试 | 第89-9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8页 |
4.3.1 碳化铌纳米晶的合成及表征 | 第90-94页 |
4.3.2 NCM隔膜的电化学性能及分析 | 第94-10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113-114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114-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