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来源识别和污染评价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31页
        1.2.1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第13-18页
        1.2.2 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及其变化第18-20页
        1.2.3 大气颗粒物的组成成分第20-26页
        1.2.4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第26-28页
        1.2.5 大气颗粒物的风险评价第28-31页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31-32页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32-33页
    1.5 主要工作量第33-34页
第二章 样品与方法第34-42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34-36页
        2.1.1 自然概况第34-35页
        2.1.2 人文和经济概况第35-36页
    2.2 样品采集第36-38页
    2.3 样品测试第38-40页
        2.3.1 元素测试第38-39页
        2.3.2 水溶性离子测试第39页
        2.3.3 矿物组成和精细结构测试第39-40页
        2.3.4 同位素组成测试第40页
    2.4 监测方法第40-41页
    2.5 质量控制第41-42页
第三章 合肥市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分析第42-59页
    3.1 概述第42-43页
    3.2 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第43-52页
        3.2.1 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水平第43-44页
        3.2.2 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第44-52页
    3.3 不同粒径颗粒物与空气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第52-54页
    3.4 不同粒径颗粒物与其他主要污染物的相关性第54-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合肥市大气颗粒物元素组成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第59-75页
    4.1 概述第59-60页
    4.2 大气颗粒物元素组成及成因分析第60-63页
    4.3 大气颗粒物元素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第63-66页
        4.3.1 大气颗粒物元素季节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第63-65页
        4.3.2 大气颗粒物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第65-66页
    4.4 不同粒径颗粒物元素特征及成因分析第66-70页
    4.5 与其他城市大气颗粒物元素组成特征对比及成因分析第70-73页
    4.6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合肥市大气颗粒物离子组成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第75-91页
    5.1 概述第75-76页
    5.2 大气颗粒物离子组成及成因分析第76-79页
    5.3 大气颗粒物离子季节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第79-83页
    5.4 不同粒径颗粒物离子特征及成因分析第83-85页
    5.5 与其他城市颗粒物离子组成特征对比及成因分析第85-89页
    5.6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六章 合肥市大气颗粒物的矿物组成和精细结构分析第91-101页
    6.1 概述第91-94页
    6.2 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分析第94-96页
    6.3 大气颗粒物精细结构分析第96-100页
    6.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七章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识别方法和应用第101-115页
    7.1 概述第101-103页
    7.2 大气颗粒物来源识别方法第103-105页
        7.2.1 聚类分析法第103-104页
        7.2.2 主成分分析法第104页
        7.2.3 同位素组成法第104-105页
    7.3 合肥市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识别第105-110页
    7.4 与其他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识别对比第110-113页
    7.5 来源识别方法评述第113-114页
    7.6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八章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评价方法和应用第115-130页
    8.1 概述第115-117页
    8.2 大气颗粒物污染评价方法第117-120页
        8.2.1 富集因子评价法第117页
        8.2.2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第117-118页
        8.2.3 健康风险评价法第118-120页
    8.3 合肥市的大气颗粒物污染评价第120-124页
    8.4 与其他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评价对比第124-128页
    8.5 污染评价方法评述第128-129页
    8.6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30-135页
    9.1 主要结论第130-133页
        9.1.1 合肥市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分析第130-131页
        9.1.2 合肥市大气颗粒物元素组成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第131页
        9.1.3 合肥市大气颗粒物离子组成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第131-132页
        9.1.4 合肥市大气颗粒物的矿物组成和精细结构分析第132页
        9.1.5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识别方法和应用第132-133页
        9.1.6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评价方法和应用第133页
    9.2 创新点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72页
附录第172-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霾天气MAX-DOAS气体反演算法评估及中国东部地区污染时空分布研究
下一篇:微结构全彩色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的构筑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