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我国大气区域性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1.1.1 地域特性和季节差异 | 第15-16页 |
1.1.2 区域、城市相互关联 | 第16-17页 |
1.2 大气染污成分时空分布的获取方法 | 第17-18页 |
1.3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AX-DOAS) | 第18-21页 |
1.3.1 MAX-DOAS的发展 | 第18-19页 |
1.3.2 MAX-DOAS的应用 | 第19-21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21-2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第2章 被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 | 第24-36页 |
2.1 被动DOAS综述 | 第24-25页 |
2.2 DOAS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2.3 MAX-DOAS测量方法 | 第26-27页 |
2.4 MAX-DOAS痕量气体斜柱浓度反演 | 第27-28页 |
2.5 MAX-DOAS痕量气体垂直柱浓度反演 | 第28-30页 |
2.6 夫琅禾费(Fraunhofer)结构 | 第30-31页 |
2.7 大气质量因子(AMF) | 第31-32页 |
2.8 MAX-DOAS仪器 | 第32-34页 |
2.9 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基于MAX-DOAS的对流层痕量气体和气溶胶垂直分布遥测 | 第36-60页 |
3.1 dSCD反演 | 第36-46页 |
3.1.1 最优反演波段选取 | 第37-42页 |
3.1.2 常见痕量气体dSCD反演参数设置 | 第42-44页 |
3.1.3 系统对比验证 | 第44-46页 |
3.2 气溶胶消光系数垂直分布的反演 | 第46-49页 |
3.2.1 反演方法 | 第46-48页 |
3.2.2 反演示例与对比验证 | 第48-49页 |
3.3 痕量气体体积混合比垂直分布的反演 | 第49-52页 |
3.3.1 反演方法 | 第49-50页 |
3.3.2 反演示例与对比验证 | 第50-51页 |
3.3.3 气溶胶廓线类型对痕量气体垂直廓线影响 | 第51-52页 |
3.4 CINDI-2国际对比实验 | 第52-58页 |
3.4.1 气溶胶和痕量气体的垂直廓线 | 第55-57页 |
3.4.2 NO_2近地面体积混合比与点式数据对比 | 第57-58页 |
3.5 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重霾对MAX-DOAS痕量气体廓线反演的影响评估研究 | 第60-88页 |
4.1 基本设置 | 第60-63页 |
4.1.1 分析基本流程 | 第60-61页 |
4.1.2 辐射传输模型中基本参数设置 | 第61-63页 |
4.2 反演算法 | 第63-65页 |
4.2.1 PriAM | 第63-64页 |
4.2.2 MAPA | 第64-65页 |
4.3 廓线形状 | 第65-69页 |
4.4 太阳角度的影响 | 第69-72页 |
4.5 重霾对气溶胶反演影响 | 第72-79页 |
4.5.1 PriAM和MAPA反演的气溶胶廓线对比 | 第73-76页 |
4.5.2 PriAM和MAPA反演的O_4 DSCD对比 | 第76页 |
4.5.3 PriAM和MAPA反演的AOD对比 | 第76-77页 |
4.5.4 不同单次散射反照率和非对称因子对PriAM反演气溶胶廓线的影响 | 第77-79页 |
4.6 重霾对痕量气体反演影响 | 第79-86页 |
4.6.1 PriAM反演的NO_2廓线对比 | 第79-82页 |
4.6.2 PriAM和MAPA反演的NO_2垂直廓线对比 | 第82-84页 |
4.6.3 PriAM和MAPA反演的NO_2 DSCD对比 | 第84-85页 |
4.6.4 PriAM和MAPA反演的NO_2VCD对比 | 第85-86页 |
4.7 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我国东部地区污染气体的时空分布及输送特征 | 第88-112页 |
5.1 长三角地区MAX-DOAS观测网 | 第88-90页 |
5.2 卫星数据 | 第90-91页 |
5.3 污染气体的浓度水平及月变化特征 | 第91-93页 |
5.4 污染气体季节性日变化特征 | 第93-95页 |
5.5 污染气体的周变化特征 | 第95-97页 |
5.6 污染气体的年变化特征 | 第97-98页 |
5.7 污染气体的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 | 第98-101页 |
5.8 污染气体的输送特征 | 第101-104页 |
5.9 G20期间,控制措施对污染气体的影响 | 第104-109页 |
5.10 小结 | 第109-112页 |
第6章 重要时段APEC期间污染传输特征研究 | 第112-132页 |
6.1 监测地点和仪器 | 第112-114页 |
6.2 污染传输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6.3 APEC期间HCHO的评估 | 第117-119页 |
6.4 HCHO的来源 | 第119-121页 |
6.5 一次污染过程HCHO垂直分布 | 第121-124页 |
6.6 与模型数据对比验证 | 第124-128页 |
6.7 云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6.8 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7页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32-135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7.3 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9页 |
附录 符号说明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