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 | 第14-27页 |
1.1 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4-18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科学技术背景 | 第16-18页 |
1.2 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观产生的理论来源 | 第18-27页 |
1.2.1 哲学理论来源 | 第18-21页 |
1.2.2 工艺学理论来源 | 第21-27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观的主要内容 | 第27-48页 |
2.1 科学与技术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 第27-30页 |
2.1.1 科学的含义 | 第27-28页 |
2.1.2 技术的含义 | 第28-30页 |
2.1.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第30页 |
2.2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与发展的基本动力 | 第30-39页 |
2.2.1 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 第31-36页 |
2.2.2 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变革的杠杆 | 第36-39页 |
2.3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的异化性质 | 第39-48页 |
2.3.1 机器劳动与工人相异化 | 第39-43页 |
2.3.2 人的类本质与工人相异化 | 第43-45页 |
2.3.3 资本家与工人相异化 | 第45页 |
2.3.4 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与解决途径 | 第45-4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观的当代启示 | 第48-51页 |
3.1 矢志不渝的坚持科学技术创新 | 第48页 |
3.2 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以人为本 | 第48-49页 |
3.3 应亟须推进科技伦理研究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