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腐蚀的控制与防护论文--金属表面防护技术论文

模具钢表面自纳米化盐浴渗钒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3-33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 金属材料表面自纳米化研究现状第14-24页
        1.2.1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方法第14-16页
        1.2.2 金属表面机械处理自纳米化机理第16-17页
        1.2.3 金属表面机械处理自纳米化设备的现状第17-23页
        1.2.4 模具钢表面机械处理自纳米化性能第23-24页
    1.3 模具钢盐浴渗钒概况第24-29页
        1.3.1 金属盐浴渗钒的原理第24-25页
        1.3.2 盐浴渗钒工艺第25-29页
    1.4 存在问题及研究目的第29-30页
    1.5 课题来源第30页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0-33页
2 机械研磨表面自纳米化设备研制第33-63页
    2.1 金属表面机械研磨自纳米化设备方案第33-34页
    2.2 基于有压瞬变流的液压振动机理第34-38页
        2.2.1 有压瞬变流波动的特征及波速第35-36页
        2.2.2 有压瞬变流波动的传播过程第36-37页
        2.2.3 有压瞬变流的液压振动机理第37-38页
    2.3 基于有压瞬变流的新型液压振动装置设计第38-39页
    2.4 基于有压瞬变流的液压振动系统设计方法第39-49页
        2.4.1 液压振动系统主要参数设计第40-47页
        2.4.2 液压振动系统的频率设计第47-48页
        2.4.3 液压振动发生器参数设计第48-49页
        2.4.4 泵站参数设计第49页
    2.5机械研磨表面自纳米化设备的动态仿真分析与实验第49-58页
        2.5.1 机械研磨表面自纳米化设备的仿真模型建立第49-52页
        2.5.2 系统频率对振动主参数的影响第52-54页
        2.5.3 系统流量对振动主参数的影响第54-55页
        2.5.4 压力、流量与位移之间的关系第55-58页
    2.6 机械研磨表面自纳米化设备的实验分析第58-62页
        2.6.1 实验内容与设备第58页
        2.6.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8-62页
    2.7 本章小结第62-63页
3 模具钢表面自纳米化工艺研究第63-77页
    3.1 模具钢表面自纳米化样品制备第63-64页
    3.2 模具钢表面自纳米化后组织结构分析第64-71页
        3.2.1 模具钢表面自纳米化后的金相组织第64-66页
        3.2.2 模具钢表面纳米化后的扫描电镜观察第66-69页
        3.2.3 模具钢表面纳米化后的XRD分析及晶粒尺寸计算第69-71页
    3.3 模具钢表面自纳米化后力学性能研究第71-76页
        3.3.1 模具钢表面自纳米化后的显微硬度第71-73页
        3.3.2 模具钢表面纳米化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第73-76页
    3.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4 模具钢自纳米化后的盐浴渗钒技术研究第77-97页
    4.1 模具钢盐浴配方第77-80页
        4.1.1 供钒剂的选择第77页
        4.1.2 还原剂的选择第77-78页
        4.1.3 活化剂的选择第78页
        4.1.4 基盐的选择第78-80页
    4.2 模具钢盐浴渗钒工艺路线及实验结果分析第80-84页
        4.2.1 模具钢盐浴渗钒工艺路线第80页
        4.2.2 实验结果分析第80-84页
    4.3 模具钢机械研磨处理对盐浴渗钒的影响分析第84-88页
        4.3.1 温度对覆层厚度的影响第84-86页
        4.3.2 保温时间对覆层厚度的影响第86-87页
        4.3.3 机械研磨参数对覆层厚度的影响第87-88页
    4.4 渗钒层的层貌第88-89页
    4.5 渗钒层的元素组成及分析第89-95页
        4.5.1 渗钒层截面面扫描分析第89-91页
        4.5.2 渗钒层能谱分析第91-95页
    4.6 模具钢自纳米化盐浴渗钒层显微硬度分析第95-96页
    4.7 本章小结第96-97页
5 总结与展望第97-101页
    5.1 研究工作总结第97-98页
    5.2 创新点第98页
    5.3 展望第98-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孔磁流变橡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铝锂合金中Al3Li相沉淀过程及性质的相场法和第一性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