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区域环境质量评价论文

基于模糊物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镇江市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0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6-18页
        1.2.3 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理论第18-20页
            1.2.3.1 承载力理论第18-19页
            1.2.3.2 资源稀缺性理论第19页
            1.2.3.3 木桶理论第19页
            1.2.3.4 整体论与系统论第19-20页
    1.3 研究方法第20-26页
        1.3.1 模糊物元法(FuzzyMatter-elementMethod,简称FME法)第21-24页
            1.3.1.1 建立复合模糊物元第21页
            1.3.1.2 计算从优隶属度,构建从优隶属度复合模糊物元第21-22页
            1.3.1.3 构造标准模糊物元与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第22页
            1.3.1.4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第22-23页
            1.3.1.5 计算欧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第23-24页
        1.3.2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icalProcess,简称AHP法)第24-26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6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1.6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9-36页
    2.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第29-30页
        2.1.1 自然地理概况第29页
        2.1.2 社会经济概况第29-30页
    2.2 研究区域环境概况第30-32页
        2.2.1 土地环境第30-31页
        2.2.2 水环境第31页
        2.2.3 大气环境第31-32页
    2.3 研究区域资源概况第32-33页
        2.3.1 土地资源第32页
        2.3.2 水资源第32-33页
    2.4 资源环境主要问题第33-36页
第三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第36-41页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36-37页
    3.2 要素的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第37-40页
    3.3 数据标准化第40-41页
第四章 基于模糊物元法的镇江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第41-52页
    4.1 评价过程与步骤第41-46页
    4.2 基于模糊物元法的要素层评价结果分析第46-48页
    4.3 基于模糊物元法的准则层评价结果分析第48-50页
        4.3.1 资源子系统(B_1)评价结果分析第49页
        4.3.2 环境子系统(B_2)评价结果分析第49页
        4.3.3 社会子系统(B_3)评价结果分析第49-50页
        4.3.4 经济子系统(B_4)评价结果分析第50页
    4.4 基于模糊物元法的目标层评价结果分析第50-52页
第五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镇江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第52-60页
    5.1 评价过程与步骤第52-54页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要素层评价结果分析第54-56页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准则层评价结果分析第56-58页
        5.3.1 资源子系统(B_1)评价结果分析第56-57页
        5.3.2 环境子系统(B_2)评价结果分析第57页
        5.3.3 社会子系统(B_3)评价结果分析第57页
        5.3.4 经济子系统(B_4)评价结果分析第57-58页
    5.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目标层评价结果分析第58-60页
第六章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与对策建议第60-72页
    6.1 要素层(C层)子系统第62-64页
    6.2 准则层(B层)子系统第64-66页
    6.3 目标层(A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对比第66-67页
    6.4 镇江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第67-68页
    6.5 两种方法下镇江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适用性分析第68-69页
    6.6 对策与建议第69-72页
        6.6.1 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建议第69-70页
        6.6.2 镇江市协调发展建议第70-7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72-73页
    7.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致谢第80-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毒死蜱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烟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激光测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