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前言 | 第7-17页 |
1.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7-9页 |
1.2 小麦赤霉病的病状特征 | 第9-10页 |
1.3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现状 | 第10-12页 |
1.3.1 抗病性品种利用 | 第10-11页 |
1.3.2 农业防治 | 第11页 |
1.3.3 化学防治 | 第11-12页 |
1.3.4 生物防治 | 第12页 |
1.4 病害预测预报 | 第12-16页 |
1.4.1 利用子囊孢子数量进行预报 | 第12-13页 |
1.4.2 利用气象因子进行预测 | 第13页 |
1.4.3 结合气象因素和子囊孢子数量进行预测 | 第13-15页 |
1.4.4 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预测 | 第15页 |
1.4.5 利用植物病害预警系统进行预测 | 第15-16页 |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2 试验地概况 | 第17页 |
2.3 小麦品种抗感性研究分析 | 第17-18页 |
2.4 气象因子与赤霉病关系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5 施氮量对赤霉病影响试验设计 | 第18页 |
2.6 不同药剂对照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2.7 防治时期及次数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8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 第20页 |
2.9 病害调查方法 | 第20-21页 |
2.10 统计测验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8页 |
3.1 不同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感性 | 第22-24页 |
3.1.1 2016年不同品种的病害情况 | 第22页 |
3.1.2 2017年不同品种的病害情况 | 第22-23页 |
3.1.3 2017年与2016年不同品种病害情况比较 | 第23-24页 |
3.2 农场不同管理区赤霉病发生情况 | 第24-27页 |
3.2.1 2016年病害情况 | 第24-25页 |
3.2.2 2017年病害情况 | 第25-26页 |
3.2.3 2017年与2016年不同管理区病害情况比较 | 第26-27页 |
3.3 黄海农场气象因子与小麦赤霉病的关系分析 | 第27-33页 |
3.3.1 温度因子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2 降雨量的影响 | 第29页 |
3.3.3 湿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4 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因子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5 不同气象因子与病害轻重的关联度 | 第32-33页 |
3.4 施氮量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1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33页 |
3.4.2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影响 | 第33-34页 |
3.5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 | 第34-35页 |
3.5.1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安全性 | 第34页 |
3.5.2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 第34-35页 |
3.6 不同防治时期及次数对赤霉病防治的影响 | 第35-38页 |
3.6.1 对小麦赤霉病病穗防效 | 第35-36页 |
3.6.2 对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防效 | 第36-38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8-42页 |
4.1 小结 | 第38页 |
4.2 讨论 | 第38-42页 |
4.2.1 不同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 第38-39页 |
4.2.2 小麦赤霉病的影响因子 | 第39页 |
4.2.3 化学药剂对赤霉病的防效 | 第39-40页 |
4.2.4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几点思考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