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碳点的概述 | 第10-12页 |
1.2 碳点的掺杂 | 第12-18页 |
1.2.1 单原子掺杂 | 第13-16页 |
1.2.2 多原子共掺杂 | 第16-18页 |
1.3 碳点复合体系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催化领域 | 第18-20页 |
1.3.2 传感领域 | 第20页 |
1.3.3 生物成像领域 | 第20-21页 |
1.3.4 光电器件领域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4-29页 |
2.1 实验化学试剂及仪器 | 第24-26页 |
2.1.1 化学试剂及药品 | 第24-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 主要表征手段及所需仪器设备 | 第26-29页 |
2.2.1 电子显微分析(EM) | 第26页 |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6页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6-27页 |
2.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第27页 |
2.2.5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27页 |
2.2.6 荧光光谱分析(PL) | 第27页 |
2.2.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UV-vis) | 第27-29页 |
3 碳点/氮化碳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29-46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3.2.1 硫、氮共掺杂的碳点(SN-CDs)的制备 | 第30页 |
3.2.2 石墨相氮化碳(g-C3N4)纳米片的制备 | 第30页 |
3.2.3 SN-CDs/g-C_3N_4 复合物的制备 | 第30-31页 |
3.2.4 其他碳点及其复合物的制备 | 第31页 |
3.2.5 光催化测试实验 | 第31-32页 |
3.2.6 电化学分析测试 | 第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5页 |
3.3.1 碳点的选取 | 第32-33页 |
3.3.2 样品的形貌特征 | 第33-35页 |
3.3.3 样品的结构与组成 | 第35-38页 |
3.3.4 样品的光学性能研究 | 第38-40页 |
3.3.5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0页 |
3.3.6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0-43页 |
3.3.7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 | 第43-45页 |
3.4 结论 | 第45-46页 |
4 SBA-15 孔道限域荧光碳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6-66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4.2.1 氮掺杂的碳点(NCDs)的制备 | 第47页 |
4.2.2 二维六方介孔二氧化硅(SBA-15)的制备 | 第47-48页 |
4.2.3 NCDs-in-SBA-15 复合物的制备 | 第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65页 |
4.3.0 碳点的选取 | 第48-49页 |
4.3.1 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49-54页 |
4.3.2 样品的光学性能研究 | 第54-58页 |
4.3.3 样品的稳定性研究 | 第58-63页 |
4.3.4 样品对不同离子的荧光响应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5 样品对三价铁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64-65页 |
4.4 结论 | 第65-66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