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 1.1 问题的提出与写作缘起 | 第15-16页 |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 1.1.2 写作缘起 | 第16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8-22页 | 
| 1.3.1 文化、语言研究 | 第18-19页 | 
| 1.3.2 建筑谱系研究 | 第19页 | 
| 1.3.3 相关地区传统建筑研究 | 第19-20页 | 
| 1.3.4 相关地区传统聚落研究 | 第20-21页 | 
| 1.3.5 空间量化研究 | 第21页 | 
| 1.3.6 地方志研究 | 第21-22页 | 
| 1.4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第22-24页 | 
| 1.4.1 风土建筑的释义 | 第22-23页 | 
| 1.4.2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3页 | 
| 1.4.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3-24页 | 
| 1.5 章节安排与论文框架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风土建筑谱系研究方法 | 第26-35页 | 
| 2.1 风土建筑的宏观论述 | 第26-28页 | 
| 2.1.1 国外风土建筑的宏观论述 | 第26页 | 
| 2.1.2 国内风土建筑的宏观论述 | 第26-28页 | 
| 2.2 谱系学的理论 | 第28-29页 | 
| 2.2.1 谱系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 2.2.2 谱系学在生物学中应用 | 第29页 | 
| 2.3 建筑谱系的理论 | 第29-30页 | 
| 2.3.1 文化地理学理论的运用 | 第29页 | 
| 2.3.2 文化人类学理论的运用 | 第29-30页 | 
| 2.4 风土建筑区系的划分方法 | 第30-33页 | 
| 2.4.1 以行政区划为风土建筑区划的参照 | 第30-31页 | 
| 2.4.2 以民系为风土建筑区划的参照 | 第31页 | 
| 2.4.3 以文化属性为风土建筑区划的参照 | 第31-32页 | 
| 2.4.4 以方言为风土建筑区划的参照 | 第32-33页 | 
| 2.5 风土建筑特征图谱 | 第33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东至县风土建筑谱系初步划定 | 第35-49页 | 
| 3.1 东至县的基本情况 | 第35-39页 | 
| 3.1.1 自然地理背景 | 第35-38页 | 
| 3.1.2 社会文化背景 | 第38-39页 | 
| 3.2 东至县风土建筑区系的初步判定 | 第39-48页 | 
| 3.2.1 试以自然地理特征梳理东至风土建筑的区系 | 第40-41页 | 
| 3.2.2 以方言区划梳理东至风土建筑区系 | 第41-46页 | 
| 3.2.3 东至县风土建筑初步划分成果 | 第46-48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验证东至县风土建筑区系的划分 | 第49-80页 | 
| 4.1 以聚落形态验证东至县域内风土建筑区系划分 | 第49-61页 | 
| 4.1.1 各区系的聚落平面形态对比 | 第50-56页 | 
| 4.1.2 各区系的聚落平面空间特征对比 | 第56-61页 | 
| 4.2 以典型平面形制验证东至县风土区系划分 | 第61-72页 | 
| 4.2.1 各区系的建筑平面形制对比 | 第63-69页 | 
| 4.2.2 各区系的建筑平面形制演化关系的推测 | 第69-72页 | 
| 4.3 以典型木构架验证东至县风土建筑区系划分 | 第72-79页 | 
| 4.3.1 各区系的建筑木构架对比 | 第73-76页 | 
| 4.3.2 各区系的建筑木构架演变关系的推测 | 第76-7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东至县风土建筑区系划分及谱系特征 | 第80-90页 | 
| 5.1 平面形制以及木构架特征分布图的叠加 | 第80页 | 
| 5.2 东至县风土建筑区系划分的综合判定 | 第80-83页 | 
| 5.2.1 综合判定的依据一: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 | 第81-82页 | 
| 5.2.2 综合判定的依据二: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 第82-83页 | 
| 5.2.3 综合判定的依据三: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影响 | 第83页 | 
| 5.3 东至县风土建筑谱系特征 | 第83-89页 | 
| 5.3.1 Ⅰ区建筑谱系 | 第84-85页 | 
| 5.3.2 Ⅱ区建筑谱系 | 第85-86页 | 
| 5.3.3 Ⅲ区建筑谱系 | 第86-87页 | 
| 5.3.4 Ⅳ区建筑谱系 | 第87-8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 1.东至县风土建筑的区系划分 | 第90页 | 
| 2.东至风土建筑的谱系 | 第90页 | 
| 3.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附录A 赣语怀岳片实地调研一览表 | 第95-101页 | 
| 附录B 赣语鹰弋片实地调研一览表 | 第101-110页 | 
| 附录C 徽语祁德片实地调研一览表 | 第110-112页 | 
| 附录D 江淮官话黄巢片实地调研一览表 | 第112-113页 | 
| 后记或致谢 | 第113-114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