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离子交换剂论文--合成离子交换剂论文--有机离子交换剂论文

全钒液流电池用磺化聚酰亚胺离子交换膜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全钒液流电池简介第11-13页
        1.2.1 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1-12页
        1.2.2 全钒液流电池的特点第12-13页
        1.2.3 全钒液流电池的应用第13页
    1.3 全钒液流电池的研究现状第13-19页
        1.3.1 电极第14页
        1.3.2 电解液第14-15页
        1.3.3 离子交换膜第15-19页
    1.4 全钒液流电池用离子交换膜研究的意义及内容第19-21页
        1.4.1 研究意义第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1-28页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21-22页
    2.2 实验仪器第22页
    2.3 结构与性能表征第22-26页
        2.3.1 核磁共振第22页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22-23页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23页
        2.3.4 原子力显微镜第23页
        2.3.5 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第23页
        2.3.6 吸水率和溶胀率第23-24页
        2.3.7 离子交换容量第24页
        2.3.8 质子传导率第24页
        2.3.9 VO~(2+)透过率和离子选择性第24-25页
        2.3.10 化学稳定性第25-26页
    2.4 全钒液流电池单电池测试第26-28页
        2.4.1 全钒液流电池的组装及性能测试第26-27页
        2.4.2 宽温度下电池性能测试第27-28页
第三章 带有咪唑基团的磺化聚酰亚胺酸碱膜第28-43页
    3.1 引言第28-29页
    3.2 实验部分第29-30页
        3.2.1 聚合物的合成第29-30页
        3.2.2 酸碱膜的制备第3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0-42页
        3.3.1 聚合物的合成和薄膜的制备第30-31页
        3.3.2 微观结构第31-32页
        3.3.3 物化性能第32-35页
            3.3.3.1 机械性能第32-33页
            3.3.3.2 热稳定性第33页
            3.3.3.3 离子交换容量(IEC)第33-34页
            3.3.3.4 吸水率、溶胀率和电解液接触角第34-35页
        3.3.4 质子传导率、VO~(2+)透过率和离子选择性第35-36页
        3.3.5 化学稳定性第36-37页
        3.3.6 全钒液流电池组装与测试第37-42页
    3.4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带有脂肪/芳香链的磺化聚酰亚胺交联膜第43-57页
    4.1 引言第43-44页
    4.2 实验部分第44-45页
        4.2.1 聚合物的合成第44页
        4.2.2 交联膜的制备第44-4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5-56页
        4.3.1 聚合物的合成和薄膜的制备第45-47页
        4.3.2 微观结构第47-49页
        4.3.3 物化性能第49-51页
            4.3.3.1 机械性能第49-50页
            4.3.3.2 热稳定性第50页
            4.3.3.3 离子交换容量第50页
            4.3.3.4 吸水率和溶胀率第50-51页
        4.3.4 质子传导率、VO~(2+)透过率和离子选择性第51-52页
        4.3.5 全钒液流单电池测试第52-56页
            4.3.5.1 全钒液流电池性能测试第52-55页
            4.3.5.2 宽温度下电池性能测试第55-56页
    4.4 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总结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收入会计准则对SZ化工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谷胱甘肽脂质体制备及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