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界定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2.1 征信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2.2 互联网征信 | 第19-20页 |
2.2.3 征信体系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国内外互联网征信模式比较与启示 | 第23-40页 |
3.1 国外三种主要类型 | 第23-26页 |
3.1.1 市场主导制模式 | 第23-24页 |
3.1.2 会员制模式 | 第24-25页 |
3.1.3 政府主导模式 | 第25-26页 |
3.2 我国征信系统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3.3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29-31页 |
3.3.1 移动支付发展兴起 | 第29-30页 |
3.3.2 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形式 | 第30页 |
3.3.3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信贷规模逐步扩大 | 第30-31页 |
3.3.4 众筹融资日渐发展 | 第31页 |
3.4 健全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必要性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3.4.1 我国互联网金融急需风险控制 | 第31-33页 |
3.4.2 完善的征信系统有助于互联网金融控制风险 | 第33-34页 |
3.4.3 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有利于传统征信业务创新 | 第34页 |
3.4.4 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有助于改善信用环境 | 第34页 |
3.5 三种国外征信模式比较借鉴和启示 | 第34-40页 |
3.5.1 比较借鉴 | 第34-36页 |
3.5.2 对我国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经验启示 | 第36-40页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建设构想-基于央行主导下的信息共享 | 第40-50页 |
4.1 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提出 | 第40-41页 |
4.1.1 历史条件 | 第40-41页 |
4.1.2 征信市场化发展状况 | 第41页 |
4.1.3 社会信用环境状况 | 第41页 |
4.1.4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 | 第41页 |
4.2 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共享原则 | 第41-43页 |
4.2.1 征信信息可共享性 | 第41-42页 |
4.2.2 网络数据可获取性 | 第42页 |
4.2.3 最终产品可更新性 | 第42-43页 |
4.2.4 客户隐私得到保护 | 第43页 |
4.3 基于银行征信系统平台信息共享的构建 | 第43-46页 |
4.3.1 数据来源对象 | 第44-45页 |
4.3.2 征信管理平台建设 | 第45页 |
4.3.3 最终信用产品构成 | 第45-46页 |
4.3.4 内部工作循环过程 | 第46页 |
4.4 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建设制约因素 | 第46-50页 |
4.4.1 内部系统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46-48页 |
4.4.2 外部环境配套面临的问题 | 第48-50页 |
第5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50-55页 |
5.1 内部环境建设的建议 | 第50-51页 |
5.1.1 推进征信信息归集统一 | 第50页 |
5.1.2 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 第50页 |
5.1.3 加强信用信息安全保护 | 第50页 |
5.1.4 升级信用产品,开展信用评分业务 | 第50-51页 |
5.2 外部环境配套的建议 | 第51-55页 |
5.2.1 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第51-52页 |
5.2.2 完善金融监管法规建设 | 第52页 |
5.2.3 完善信用监管行业自律 | 第52-53页 |
5.2.4 提升征信监管的规范化 | 第53页 |
5.2.5 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 第53页 |
5.2.6 健全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