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征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17页
        1.2.1 国外文献综述第14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3 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界定第19-23页
    2.1 相关概念第19-20页
        2.2.1 征信相关概念界定第19页
        2.2.2 互联网征信第19-20页
        2.2.3 征信体系第20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0-23页
        2.2.1 交易成本理论第20-21页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1-23页
第3章 国内外互联网征信模式比较与启示第23-40页
    3.1 国外三种主要类型第23-26页
        3.1.1 市场主导制模式第23-24页
        3.1.2 会员制模式第24-25页
        3.1.3 政府主导模式第25-26页
    3.2 我国征信系统发展现状第26-29页
    3.3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第29-31页
        3.3.1 移动支付发展兴起第29-30页
        3.3.2 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形式第30页
        3.3.3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信贷规模逐步扩大第30-31页
        3.3.4 众筹融资日渐发展第31页
    3.4 健全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必要性原因分析第31-34页
        3.4.1 我国互联网金融急需风险控制第31-33页
        3.4.2 完善的征信系统有助于互联网金融控制风险第33-34页
        3.4.3 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有利于传统征信业务创新第34页
        3.4.4 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有助于改善信用环境第34页
    3.5 三种国外征信模式比较借鉴和启示第34-40页
        3.5.1 比较借鉴第34-36页
        3.5.2 对我国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经验启示第36-40页
第4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建设构想-基于央行主导下的信息共享第40-50页
    4.1 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提出第40-41页
        4.1.1 历史条件第40-41页
        4.1.2 征信市场化发展状况第41页
        4.1.3 社会信用环境状况第41页
        4.1.4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第41页
    4.2 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共享原则第41-43页
        4.2.1 征信信息可共享性第41-42页
        4.2.2 网络数据可获取性第42页
        4.2.3 最终产品可更新性第42-43页
        4.2.4 客户隐私得到保护第43页
    4.3 基于银行征信系统平台信息共享的构建第43-46页
        4.3.1 数据来源对象第44-45页
        4.3.2 征信管理平台建设第45页
        4.3.3 最终信用产品构成第45-46页
        4.3.4 内部工作循环过程第46页
    4.4 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建设制约因素第46-50页
        4.4.1 内部系统建设面临的问题第46-48页
        4.4.2 外部环境配套面临的问题第48-50页
第5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第50-55页
    5.1 内部环境建设的建议第50-51页
        5.1.1 推进征信信息归集统一第50页
        5.1.2 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第50页
        5.1.3 加强信用信息安全保护第50页
        5.1.4 升级信用产品,开展信用评分业务第50-51页
    5.2 外部环境配套的建议第51-55页
        5.2.1 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51-52页
        5.2.2 完善金融监管法规建设第52页
        5.2.3 完善信用监管行业自律第52-53页
        5.2.4 提升征信监管的规范化第53页
        5.2.5 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第53页
        5.2.6 健全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技术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河北省841位农村居民的调查结果
下一篇: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层次消费价格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