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3-14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第一章 捻转血矛线虫及捻转血矛线虫病 | 第14-22页 |
1 病原学 | 第14页 |
1.1 虫体形态及特征 | 第14页 |
1.2 生活史 | 第14页 |
2 捻转血矛线虫病 | 第14-17页 |
2.1 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2.2 致病作用和症状 | 第15页 |
2.3 防治 | 第15-16页 |
2.4 宿主对捻转血矛线虫病的免疫反应 | 第16-17页 |
3 小结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页 |
第二章 捻转血矛线虫的排泄分泌抗原及其免疫作用机制 | 第22-34页 |
1 排泄分泌抗原与免疫调节 | 第22-26页 |
1.1 线虫的排泄分泌抗原 | 第22页 |
1.2 排泄分泌抗原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22-24页 |
1.3 捻转血矛线虫的排泄分泌抗原 | 第24-26页 |
2 排泄分泌抗原与免疫逃避 | 第26-28页 |
2.1 免疫逃避 | 第26-27页 |
2.2 排泄分泌抗原与免疫逃避的关系 | 第27-28页 |
3 小结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4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4-92页 |
第三章 捻转血矛线虫4种蛋白CREA6、CS、NDUDC和HCA59的基因克隆与表达 | 第3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6-43页 |
2 结果 | 第43-48页 |
2.1 目的基因的RT-PCR扩增 | 第43页 |
2.2 重组质粒pMD-19T-CREA6、pMD-19T-CS、pMD-19T-NDUDC和pMD-19T-HCA 的双酶切鉴定 | 第43-44页 |
2.3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CREA6、pET-32a-CS、pET-32a-NDUDC和pET-32a-HCA 的双酶切鉴定 | 第44-45页 |
2.4 重组蛋白CREA6、CS、NDUDC和HCA59的表达和纯化 | 第45-46页 |
2.5 重组蛋白CREA6、CS、NDUDC、HCA59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第四章 捻转血矛线虫rCREA6、rCS、rNDUDC、rHCA59与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结合试验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2-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2-5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2 结果 | 第55-58页 |
2.1 捻转血矛线虫4种重组蛋白与山羊PBMCs的结合试验 | 第55-57页 |
2.2 捻转血矛线虫4种重组蛋白对PBMCs增殖的影响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捻转血矛线虫rCREA6、rCS、rNDUDC和rHCA59对山羊PBMCs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第62-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2-6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3-67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67页 |
2 结果 | 第67-71页 |
3 讨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六章 捻转血矛线虫rCREA6、rCS、rNDUDC和rHCA59对山羊PBMCs分泌NO和细胞迁移的影响 | 第76-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77-78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78页 |
2 结果 | 第78-80页 |
2.1 捻转血矛线虫4种重组蛋白对山羊PBMCs分泌NO的影响 | 第78-79页 |
2.2 捻转血矛线虫4种重组蛋白对山羊PBMCs迁移的影响 | 第79-80页 |
3 讨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七章 捻转血矛线虫rCREA6、rCS、rNDUDC和rHCA59对山羊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84-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84-8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85-86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86页 |
2 结果 | 第86-87页 |
2.1 捻转血矛线虫4种重组蛋白对山羊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86-87页 |
3 讨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个人简历 | 第96-9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