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盗窃转化抢劫共犯论的理论观点 | 第17-23页 |
一、以共犯过限论处 | 第17-21页 |
(一)共犯过限的涵义 | 第17页 |
(二)共犯过限的判断标准 | 第17-19页 |
(三)共犯过限理论的评析 | 第19-21页 |
二、以转化犯共犯论处 | 第21-23页 |
(一)转化犯共犯的涵义 | 第21-22页 |
(二)转化犯共犯理论的观点争鸣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依据作为义务的可能性认定转化犯的共犯 | 第23-29页 |
一、先行行为可以是违法犯罪行为 | 第24-27页 |
(一)观点争鸣 | 第24-25页 |
(二)观点评析 | 第25-27页 |
二、盗窃转化抢劫共犯中存在不作为犯罪 | 第27-29页 |
(一)盗窃转化抢劫的过程中可以出现先行行为 | 第27页 |
(二)盗窃转化抢劫的过程中有履行义务的条件 | 第27-28页 |
(三)盗窃转化抢劫中不作为会导致严重结果发生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盗窃转化抢劫共犯范围的具体认定 | 第29-37页 |
一、依据分工形式讨论部分暴力转化的共犯情形 | 第29-35页 |
(一)盗窃行为的组织犯据预见可能性分析 | 第29-30页 |
(二)盗窃行为的教唆犯据教唆的对象分析 | 第30-31页 |
(三)盗窃行为的实行犯据作为义务可能性分析 | 第31-33页 |
(四)盗窃行为的帮助犯据帮助故意分析 | 第33-35页 |
二、依据转化犯共犯的构成分析全部暴力转化的共犯情形 | 第35-37页 |
(一)转化犯共犯的构成 | 第35页 |
(二)邢会军、陈振谦案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盗窃转化抢劫中承继共犯与片面共犯的认定 | 第37-43页 |
一、盗窃转化抢劫的独特性 | 第37-39页 |
(一) 盗窃转化抢劫是标准转化犯 | 第38页 |
(二)盗窃转化抢劫是特定行为转化犯 | 第38页 |
(三)盗窃转化抢劫是复行为转化犯 | 第38-39页 |
(四)盗窃转化抢劫是实质一罪转化犯 | 第39页 |
二、盗窃转化抢劫的身份性 | 第39-40页 |
三、盗窃转化抢劫中承继共犯的认定 | 第40-41页 |
(一)承继行为者在盗窃行为实行过程中参与 | 第40-41页 |
(二)承继行为者在盗窃行为实行终了后参与 | 第41页 |
四、盗窃转化抢劫中片面共犯的认定 | 第41-43页 |
(一)片面行为者仅参与基础盗窃行为 | 第42页 |
(二)片面行为者仅参与暴力转化行为 | 第42页 |
(三)片面行为者参与了盗窃和暴力转化行为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