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叶形基因L2的图位克隆与功能进化分析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1页 |
1 棉属的起源与进化 | 第14-16页 |
1.1 二倍体棉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叶形 | 第14-16页 |
1.2 四倍体棉花的起源及叶形 | 第16页 |
2 棉花叶形的多样性 | 第16-19页 |
2.1 鸡脚叶概况与遗传基础 | 第17-18页 |
2.2 鸡脚叶棉花的优势与应用 | 第18-19页 |
3 叶发育起始的分子机理 | 第19-31页 |
3.1 叶的起始 | 第20-22页 |
3.2 叶的不对称生长 | 第22-25页 |
3.3 叶片的扩张与成熟 | 第25-26页 |
3.4 叶边缘发育 | 第26-27页 |
3.5 复叶的发育与小叶的形成 | 第27-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2-80页 |
第二章 叶形基因L_2图位克隆与进化分析 | 第32-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2页 |
1.1 实验材料与定位群体构建 | 第33-34页 |
1.2 质粒载体 | 第34-35页 |
1.3 酶与试剂盒 | 第35页 |
1.4 培养基 | 第35-36页 |
1.5 棉花D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1.6 SSR引物来源 | 第37页 |
1.7 PAGE/银染检测 | 第37页 |
1.8 棉花叶原基RNA提取 | 第37-38页 |
1.9 mRNA逆转录 | 第38页 |
1.10 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38页 |
1.11 基因克隆 | 第38-39页 |
1.12 序列比对 | 第39页 |
1.13 焦磷酸测序 | 第39-40页 |
1.14 亚细胞定位 | 第40页 |
1.15 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 | 第40-41页 |
1.16 转基因拟南芥 | 第41-42页 |
1.17 系统进化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9页 |
2.1 棉花叶形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42-43页 |
2.2 叶形基因L_2~e的精细定位 | 第43-44页 |
2.3 候选基因L_2的预测 | 第44-47页 |
2.4 叶形基因L_2克隆 | 第47-49页 |
2.5 GhOKRA基因亚组表达特异性 | 第49-50页 |
2.6 OKRA基因上游调控序列分析 | 第50-53页 |
2.7 VIGS技术沉默GhOKRA基因 | 第53-55页 |
2.8 拟南芥过表达GhOKRA基因 | 第55-56页 |
2.9 D组二倍体棉花叶形基因的进化 | 第56-58页 |
2.10 异源四倍体棉花叶形基因进化 | 第58-59页 |
3 讨论 | 第59-64页 |
3.1 棉花叶形基因图位克隆 | 第59-60页 |
3.2 棉花叶形基因GhOKRA功能分析 | 第60-61页 |
3.3 棉属叶形基因进化 | 第61-64页 |
第三章 GhOKRA基因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 第64-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65页 |
1.2 质粒载体 | 第65-66页 |
1.3 试剂盒 | 第66页 |
1.4 培养基 | 第66页 |
1.5 棉花KNOX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 第66页 |
1.6 棉花茎尖RNA提取、mRNA逆转录 | 第66页 |
1.7 基因克隆 | 第66-67页 |
1.8 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 | 第67页 |
1.9 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67页 |
1.10 酵母双杂 | 第67-68页 |
1.11 BiFC | 第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6页 |
2.1 棉花KNOX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 第68-70页 |
2.2 VIGS技术沉默叶形发育相关基因 | 第70-73页 |
2.3 沉默植株GhOKRA定量检测 | 第73-74页 |
2.4 蛋白互作分析 | 第74-76页 |
3 讨论 | 第76-80页 |
3.1 棉花KNOX基因家族功能分析 | 第76-77页 |
3.2 GhAS1基因调控棉花叶极性发育 | 第77页 |
3.3 AS1-AS2复合体调控GhOKRA基因 | 第77-78页 |
3.4 单叶与复叶 | 第78-80页 |
全文结论 | 第80-82页 |
创新点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100页 |
附录 | 第100-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发表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