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2章 武汉新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第18-36页 |
2.1 武汉新港概况 | 第18-23页 |
2.1.1 武汉新港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1.2 武汉新港基础设施 | 第19-20页 |
2.1.3 武汉新港港口发展特点 | 第20-23页 |
2.2 武汉新港集装箱腹地经济及交通状况 | 第23-32页 |
2.2.1 武汉新港直接腹地经济状况 | 第23-27页 |
2.2.2 武汉新港直接腹地交通状况分析 | 第27-28页 |
2.2.3 武汉新港间接腹地经济概况 | 第28-32页 |
2.3 武汉新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问题分析 | 第32-36页 |
第3章 武汉新港集装箱吞吐量及集疏运量预测 | 第36-40页 |
3.1 武汉新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第36-39页 |
3.1.1 武汉新港集装箱吞吐量概况 | 第36-37页 |
3.1.2 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第37-39页 |
3.2 武汉新港集装箱集疏运量预测 | 第39-40页 |
第4章 武汉新港集装箱集疏运方式分担 | 第40-49页 |
4.1 方式分担模型概述 | 第40-41页 |
4.2 基于广义费用的武汉新港集装箱方式分担模型 | 第41-44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41-42页 |
4.2.2 模型构建 | 第42-44页 |
4.3 模型求解 | 第44-46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第5章 武汉新港集装箱集疏运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49-72页 |
5.1 集疏运能力适应性分析指标建立 | 第49-51页 |
5.2 武汉新港集装箱公路集疏运网交通总量预测 | 第51-54页 |
5.2.1 武汉新港集装箱公路集疏运量预测 | 第51页 |
5.2.2 港口集疏运道路交通总量预测 | 第51-54页 |
5.3 武汉新港集装箱公路集疏运能力适应性计算 | 第54-67页 |
5.3.1 道路服务水平理论 | 第54-59页 |
5.3.2 平均运行速度计算模型与参数确定 | 第59-60页 |
5.3.3 公路集疏运网交通量分配 | 第60-62页 |
5.3.4 公路集疏运能力适应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2-67页 |
5.4 武汉新港集装箱铁路集疏运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67-69页 |
5.4.1 近期集装箱铁路集疏运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67-68页 |
5.4.2 远期武汉新港集装箱铁路集疏运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68-69页 |
5.5 武汉新港集装箱水路集疏运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69-70页 |
5.6 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武汉新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72-86页 |
6.1 路网可靠性分析指标体系及方法概述 | 第72-74页 |
6.2 路网备用能力及模型介绍 | 第74-75页 |
6.2.1 路网容量的概念 | 第74页 |
6.2.2 路网备用能力模型建立 | 第74-75页 |
6.3 行程时间可靠性分析 | 第75-78页 |
6.3.1 随机环境下的行程时间变动 | 第75-76页 |
6.3.2 行程时间可靠性约束 | 第76页 |
6.3.3 建立行程时间可靠性的路网备用能力双层规划模型 | 第76-77页 |
6.3.4 求解算法 | 第77页 |
6.3.5 行程时间可靠性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6.4 服务水平可靠性分析 | 第78-81页 |
6.4.1 服务水平可靠性约束 | 第78-79页 |
6.4.2 建立服务水平可靠性的路网备用能力双层规划模型 | 第79页 |
6.4.3 求解算法 | 第79-80页 |
6.4.4 服务水平可靠性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6.5 路网畅通可靠性分析 | 第81-84页 |
6.5.1 畅通可靠性约束 | 第81-82页 |
6.5.2 建立路网畅通可靠性的路网备用能力双层规划模型 | 第82-83页 |
6.5.3 求解算法 | 第83页 |
6.5.4 路网畅通可靠性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6.6 小结 | 第84-86页 |
第7章 武汉新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发展建议 | 第86-89页 |
7.1 加快建设铁-水结合的陆路集疏运网络 | 第87页 |
7.2 加快长江及内河水路集疏运体系建设 | 第87页 |
7.3 加快港口公路集疏运系统建设 | 第87-89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5-96页 |
附录A | 第96-101页 |
附录B | 第101-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