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小城镇多维滨河景观设计研究--以昌化镇昌化溪滨河景观带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第10页
        1.1.2 小城镇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第10-11页
        1.1.3 项目提出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3页
        1.3.1 “维”的概念第12页
        1.3.2 小城镇第12-13页
        1.3.3 滨水区第13页
        1.3.4 小城镇滨水区第13页
    1.4 滨河景观对于小城镇的意义第13-16页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6-18页
        1.5.1 多维景观系统研究综述第16页
        1.5.2 国内外对小城镇滨水景观的相关研究第16-18页
            1.5.2.1 国外在小城镇景观规划方面的代表性实践第16页
            1.5.2.2 国外城镇滨水区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第16-17页
            1.5.2.3 国内小城镇滨水景观相关的理论研究第17-18页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1.7 研究框架第20-21页
2 我国小城镇滨水景观第21-25页
    2.1 小城镇滨水景观构成第21页
    2.2 小城镇滨水景观特点第21-22页
    2.3 我国小城镇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反思第22-24页
    2.4 小结第24-25页
3 小城镇滨水景观多维设计理论第25-34页
    3.1 城市设计的多维理论第25-28页
        3.1.1 城市设计的维度第25-28页
        3.1.2 滨水景观设计的“连系”与“连锁”理论第28页
    3.2 景观的多维设计的内容第28-32页
        3.2.1 滨水景观“多维度”设计的界定第28-29页
        3.2.2 滨水景观“单维”设计与“多维”设计的比较第29-31页
        3.2.3 滨水景观“多维度”设计的价值观第31-32页
    3.3 多维理念与小城镇滨水景观第32-34页
        3.3.1 新型城镇化内涵和“多维”理念的耦合性第32页
        3.3.2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与“多维度”价值观的一致性第32-33页
        3.3.3 “多维”理念在小城镇滨河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意义第33-34页
4 小城镇滨河景观带的多维设计策略第34-42页
    4.1 设计原则第34-35页
    4.2 形态维度:实现滨水空间的重构和岸线利用方式的转型第35-36页
        4.2.1 开放空间体系的公共性第35页
        4.2.2 道路交通系统的可达性第35-36页
        4.2.3 滨水岸线设计的亲水性第36页
    4.3 认知维度: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提高滨水空间的认同感第36-37页
        4.3.1 知觉体验第36-37页
        4.3.2 精神体验第37页
    4.4 社会维度:完善公共设施体系,强调滨水环境的人文关怀第37-38页
        4.4.1 满足多样的行为需求第37页
        4.4.2 路权分配的公平性第37-38页
        4.4.3 公众的参与性第38页
    4.5 视觉维度:结合地域特色,展示滨水空间多元的美学价值第38-39页
        4.5.1 标志物第38页
        4.5.2 节点第38-39页
        4.5.3 街道第39页
    4.6 功能维度:完善滨水区功能,合理统筹城镇空间结构第39-40页
        4.6.1 城镇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第39页
        4.6.2 用地功能的耦合重组第39-40页
    4.7 时间维度:可持续发展,实现滨水区对过去未来的延续衔接第40页
        4.7.1 构建绿色生态网络第40页
        4.7.2 废弃空间的重生营造第40页
        4.7.3 抵御季节性雨洪灾害第40页
    4.8 小结第40-42页
5 “多维”理念下小城镇滨水景观设计实践——以昌化镇昌化溪滨河景观带设计为例第42-70页
    5.1 昌化镇概况第42-45页
        5.1.1 地理区位第42页
        5.1.2 交通区位第42-43页
        5.1.3 自然环境第43-44页
        5.1.4 历史人文第44页
        5.1.5 经济发展第44-45页
    5.2 昌化溪滨河景观现状调研第45-50页
        5.2.1 用地条件限制第45-46页
        5.2.2 功能布局破碎化第46-47页
        5.2.3 交通组织混乱第47-48页
        5.2.4 岸线利用率低第48页
        5.2.5 建筑风格迥异第48-49页
        5.2.6 植物景观性差第49-50页
        5.2.7 地域特色缺乏第50页
    5.3 设计目标第50-52页
        5.3.1 服务对象解读第50-51页
        5.3.2 设计目标第51-52页
            5.3.2.1 滨河景观带定位第51页
            5.3.2.2 规划设计目标第51-52页
    5.4 滨水区多维度设计策略体现第52-69页
        5.4.1 功能维度——整合滨水区功能,合理统筹城镇空间结构第52-55页
            5.4.1.1 城镇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第52-53页
            5.4.1.2 滨水功能区的耦合重组第53-55页
        5.4.2 形态维度——滨水空间重构和岸线利用方式转型第55-58页
            5.4.2.1 开放空间体系的公共性第55-56页
            5.4.2.2 道路交通系通的可达性第56-58页
            5.4.2.3 滨水岸线设计的亲水性第58页
        5.4.3 认知维度——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提高滨水空间的认同感第58-61页
            5.4.3.1 知觉体验第58-59页
            5.4.3.2 精神体验第59-61页
        5.4.4 社会维度——完善公共设施体系,强调滨水环境的人文关怀第61-63页
            5.4.4.1 公共设施的多样性第61页
            5.4.4.2 路权分配的公平性第61-62页
            5.4.4.3 公众的参与性第62-63页
        5.4.5 视觉维度——结合地域特色,展示滨水空间多元的美学价值第63-66页
            5.4.5.1 标志物第63-64页
            5.4.5.2 节点第64-65页
            5.4.5.3 街道第65-66页
        5.4.6 时间维度——可持续发展,实现滨水区对过去未来的延续衔接第66-69页
            5.4.6.1 构建绿色生态网络第66-67页
            5.4.6.2 废弃空间的重生营造第67-68页
            5.4.6.3 抵御季节性雨洪灾害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页
    6.2 研究不足第70-71页
    6.3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图表目录第77-79页
个人简介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墓志见唐代女性的文化教育
下一篇:浙江省“美丽公路”建设背景下的公路景观提升研究--以83省道临海段景观提升工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