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小城镇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1.3 项目提出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维”的概念 | 第12页 |
1.3.2 小城镇 | 第12-13页 |
1.3.3 滨水区 | 第13页 |
1.3.4 小城镇滨水区 | 第13页 |
1.4 滨河景观对于小城镇的意义 | 第13-16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5.1 多维景观系统研究综述 | 第16页 |
1.5.2 国内外对小城镇滨水景观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5.2.1 国外在小城镇景观规划方面的代表性实践 | 第16页 |
1.5.2.2 国外城镇滨水区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1.5.2.3 国内小城镇滨水景观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2 我国小城镇滨水景观 | 第21-25页 |
2.1 小城镇滨水景观构成 | 第21页 |
2.2 小城镇滨水景观特点 | 第21-22页 |
2.3 我国小城镇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反思 | 第22-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3 小城镇滨水景观多维设计理论 | 第25-34页 |
3.1 城市设计的多维理论 | 第25-28页 |
3.1.1 城市设计的维度 | 第25-28页 |
3.1.2 滨水景观设计的“连系”与“连锁”理论 | 第28页 |
3.2 景观的多维设计的内容 | 第28-32页 |
3.2.1 滨水景观“多维度”设计的界定 | 第28-29页 |
3.2.2 滨水景观“单维”设计与“多维”设计的比较 | 第29-31页 |
3.2.3 滨水景观“多维度”设计的价值观 | 第31-32页 |
3.3 多维理念与小城镇滨水景观 | 第32-34页 |
3.3.1 新型城镇化内涵和“多维”理念的耦合性 | 第32页 |
3.3.2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与“多维度”价值观的一致性 | 第32-33页 |
3.3.3 “多维”理念在小城镇滨河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 第33-34页 |
4 小城镇滨河景观带的多维设计策略 | 第34-42页 |
4.1 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4.2 形态维度:实现滨水空间的重构和岸线利用方式的转型 | 第35-36页 |
4.2.1 开放空间体系的公共性 | 第35页 |
4.2.2 道路交通系统的可达性 | 第35-36页 |
4.2.3 滨水岸线设计的亲水性 | 第36页 |
4.3 认知维度: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提高滨水空间的认同感 | 第36-37页 |
4.3.1 知觉体验 | 第36-37页 |
4.3.2 精神体验 | 第37页 |
4.4 社会维度:完善公共设施体系,强调滨水环境的人文关怀 | 第37-38页 |
4.4.1 满足多样的行为需求 | 第37页 |
4.4.2 路权分配的公平性 | 第37-38页 |
4.4.3 公众的参与性 | 第38页 |
4.5 视觉维度:结合地域特色,展示滨水空间多元的美学价值 | 第38-39页 |
4.5.1 标志物 | 第38页 |
4.5.2 节点 | 第38-39页 |
4.5.3 街道 | 第39页 |
4.6 功能维度:完善滨水区功能,合理统筹城镇空间结构 | 第39-40页 |
4.6.1 城镇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 | 第39页 |
4.6.2 用地功能的耦合重组 | 第39-40页 |
4.7 时间维度:可持续发展,实现滨水区对过去未来的延续衔接 | 第40页 |
4.7.1 构建绿色生态网络 | 第40页 |
4.7.2 废弃空间的重生营造 | 第40页 |
4.7.3 抵御季节性雨洪灾害 | 第40页 |
4.8 小结 | 第40-42页 |
5 “多维”理念下小城镇滨水景观设计实践——以昌化镇昌化溪滨河景观带设计为例 | 第42-70页 |
5.1 昌化镇概况 | 第42-45页 |
5.1.1 地理区位 | 第42页 |
5.1.2 交通区位 | 第42-43页 |
5.1.3 自然环境 | 第43-44页 |
5.1.4 历史人文 | 第44页 |
5.1.5 经济发展 | 第44-45页 |
5.2 昌化溪滨河景观现状调研 | 第45-50页 |
5.2.1 用地条件限制 | 第45-46页 |
5.2.2 功能布局破碎化 | 第46-47页 |
5.2.3 交通组织混乱 | 第47-48页 |
5.2.4 岸线利用率低 | 第48页 |
5.2.5 建筑风格迥异 | 第48-49页 |
5.2.6 植物景观性差 | 第49-50页 |
5.2.7 地域特色缺乏 | 第50页 |
5.3 设计目标 | 第50-52页 |
5.3.1 服务对象解读 | 第50-51页 |
5.3.2 设计目标 | 第51-52页 |
5.3.2.1 滨河景观带定位 | 第51页 |
5.3.2.2 规划设计目标 | 第51-52页 |
5.4 滨水区多维度设计策略体现 | 第52-69页 |
5.4.1 功能维度——整合滨水区功能,合理统筹城镇空间结构 | 第52-55页 |
5.4.1.1 城镇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 | 第52-53页 |
5.4.1.2 滨水功能区的耦合重组 | 第53-55页 |
5.4.2 形态维度——滨水空间重构和岸线利用方式转型 | 第55-58页 |
5.4.2.1 开放空间体系的公共性 | 第55-56页 |
5.4.2.2 道路交通系通的可达性 | 第56-58页 |
5.4.2.3 滨水岸线设计的亲水性 | 第58页 |
5.4.3 认知维度——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提高滨水空间的认同感 | 第58-61页 |
5.4.3.1 知觉体验 | 第58-59页 |
5.4.3.2 精神体验 | 第59-61页 |
5.4.4 社会维度——完善公共设施体系,强调滨水环境的人文关怀 | 第61-63页 |
5.4.4.1 公共设施的多样性 | 第61页 |
5.4.4.2 路权分配的公平性 | 第61-62页 |
5.4.4.3 公众的参与性 | 第62-63页 |
5.4.5 视觉维度——结合地域特色,展示滨水空间多元的美学价值 | 第63-66页 |
5.4.5.1 标志物 | 第63-64页 |
5.4.5.2 节点 | 第64-65页 |
5.4.5.3 街道 | 第65-66页 |
5.4.6 时间维度——可持续发展,实现滨水区对过去未来的延续衔接 | 第66-69页 |
5.4.6.1 构建绿色生态网络 | 第66-67页 |
5.4.6.2 废弃空间的重生营造 | 第67-68页 |
5.4.6.3 抵御季节性雨洪灾害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70-71页 |
6.3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图表目录 | 第77-79页 |
个人简介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