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鞘翅目害虫论文

温度调控松墨天牛Ascarosides的产生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

摘要第6-7页
1 引言第7-20页
    1.1 Ascarosides的研究进展第7-14页
        1.1.1 Ascarosides概述第7页
        1.1.2 Ascarosides的发现与鉴定第7-9页
        1.1.3 Ascarosides调控线虫滞育虫态的形成第9-10页
        1.1.4 Ascarosides的生物合成第10-13页
        1.1.5 环境对ascarosides合成的影响第13-14页
    1.2 松墨天牛概述第14页
        1.2.1 松墨天牛的生物学特性第14页
        1.2.2 松墨天牛的主要危害第14页
    1.3 松墨天牛与松材线虫的化学通讯与种间发育调控第14-16页
        1.3.1 松墨天牛与松材线虫的生活史关系第14-15页
        1.3.2 松墨天牛与松材线虫间的化学通讯研究第15-16页
        1.3.3 松墨天牛与松材线虫的种间发育调控第16页
    1.4 Ascarosides在松墨天牛中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5 选题意义第17-18页
    1.6 研究内容第18-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5页
    2.1 供试虫源第20页
    2.2 天牛幼虫ascarosides的提取第20页
    2.3 供试样品中ascarosides的成分及含量检测第20-21页
    2.4 不同季节采集的野外天牛幼虫中ascarosides含量检测第21页
    2.5 不同温度处理后天牛产生ascarosides的检测第21-22页
        2.5.1 五种温度处理第21页
        2.5.2 梯度变温处理第21页
        2.5.3 天牛幼虫产生ascarosides的时间动态检测第21-22页
    2.6 不同温度处理下ascarosides合成基因的表达测定第22-25页
        2.6.1 松墨天牛的取样第22页
        2.6.2 Ascarosides合成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第22页
        2.6.3 总RNA的提取以及荧光定量PCR第22-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41页
    3.1 不同温度处理下松墨天牛野外种群ascarosides的产生规律探究第25-29页
        3.1.1 不同季节野外天牛幼虫中ascarosides的含量变化第25-26页
        3.1.2 各温度处理下野外天牛ascarosides的含量检测第26-28页
        3.1.3 连续变温状态下野外天牛ascarosides的含量检测第28-29页
    3.2 不同温度处理下松墨天牛室内种群ascarosides的产生规律探究第29-31页
        3.2.1 各温度处理下室内天牛ascarosides的含量检测第29-30页
        3.2.2 连续变温状态下室内天牛ascarosides的含量检测第30-31页
    3.3 松墨天牛幼虫产生ascarosides的时间动态第31-34页
        3.3.1 10℃条件下天牛幼虫产生ascarosides的时间动态第31-32页
        3.3.2 梯度变温后天牛幼虫产生ascarosides的时间动态第32-34页
    3.4 不同温度处理下天牛幼虫ascarosides合成基因的表达情况第34-41页
        3.4.1 低温处理下(10℃)ascarosides合成基因的表达情况第34-36页
        3.4.2 梯度变温处理后ascarosides合成基因的表达情况第36-38页
        3.4.3 野外与室内天牛幼虫ascarosides合成基因的表达情况比较第38-41页
4 讨论第41-44页
    4.1 各温度处理下松墨天牛野外种群ascarosides的产生规律第41页
    4.2 各温度处理下松墨天牛室内种群ascarosides的产生规律第41-42页
    4.3 松墨天牛幼虫产生ascarosides的时间动态第42页
    4.4 不同温度处理下天牛幼虫ascarosides合成基因的表达规律第42-44页
5 结论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ABSTRACT第50-51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旅游体验的滨水绿道景观设计研究--以浙江省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下一篇:谷秆固体燃料物理性能及燃烧特性研究